一只烧糖的小炭炉,一个自带的小转盘,一个闪着银色光泽的勺子,一个薄薄的铲子,一个形单影只的老人叫卖着:“糖画,卖糖画!”
那是去年在樱花谷旅游时偶然看到的。烈日下,立着一把大伞。凑近一瞧,是位皮肤黝黑的老人在做糖画。只见他那饱经风霜的右手握着一把装有糖浆的银勺,时急时缓地操作着,一番绘制后,一个栩栩如生的小狗诞生了!在桌子旁用竹针竖着些成品,有神韵十足的金鱼,似乎随时准备一跃而起;有憨厚可爱的小猪,嘟着嘴仰视我;有机灵小巧的猴子,摆着美猴王的造型……那些糖画上的每一笔都如同老画家用娴熟的手法一笔一笔描绘而出的,又如同雕刻家精心雕琢的得意作品,既没有模糊不清的,也没有糖量不均的。
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还没上幼儿园的我,用稚嫩的小手握着那比我的脸还大的“龙”,享受着周围孩子艳羡的目光。舔一口,甜蜜蜜的滋味涌入心田。可那么多年过去了,糖画逐渐被琳琅满目的食品所代替,夹心饼干、膨化薯片、珍珠奶茶……只要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外卖就能送到家。在这种便捷的诱惑下,还有谁记得儿时那充满未知和惊喜的糖画呢?
“小姑娘,买个糖画吧!”老人慈祥的目光落在了我身上。
我用力地点了点头。转动了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那个转盘,暗自期待能拥有一条和记忆中一模一样的龙。可是,指针却偏偏停在了凤凰上。
在那烧黑的小炭炉里,饴糖已经融化,化作黄褐色的液体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不禁令我馋涎欲滴。老人熄掉火,拿起银勺,舀了一勺糖,开始作画。他柔中带刚,握着银勺的手时而快速时而缓慢,架着边框眼镜的脸上时而微笑时而蹙眉。那或圈或点或压或碾的熟练动作,恰似在雕刻着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几番润色后,“凤凰”的初步轮廓显现出来了。
紧接着,就是细节部分。糖浆顺着勺子的一上一下缓缓流出,“凤凰”的羽毛成型了。老人的手控制着勺中糖液的流出,有的部分糖多,颜色便深些;有的部分糖少,颜色便浅些。深浅交错,赋予了“凤凰”别样的生机。高昂的头颅,伸展的翅膀,细腻的羽毛,柔情的眼珠,弯曲有致,与竹签融为一体。这只“凤凰”仿佛要振翅欲飞,冲上天际。
我轻轻地从老人手中接过它,如获至宝地看着这只艳丽的“凤凰”,真美呀!我舔了一下“凤凰”的尾巴,瞬间感受到了儿时记忆中的那份甜。
然而,抬头的瞬间,我再次看着各式各样的糖画造型,突然顿悟:这甜甜的糖画,不正是人们融智慧于创作的典范吗?老人的娴熟动作,不正说明糖画是中国手艺人代代传承的一个注脚吗?正因如此,这种甜才能流传至今,用它的甜蜜滋润着一代又一代人。
点评:这是一篇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习作。小作者巧妙选择了本身具有甜味的糖画,对糖画存在的意义进行思考。儿时的糖画“甜”在未知的惊喜,如今的糖画“甜”在背后工匠的坚守和智慧,逐层推进。作者把普通的糖画、普通的甜味,写出了浓郁的文化味,构思巧妙,立意深刻。同时,作者对卖糖画的老人进行了语言、动作、神态等多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chuzhongzuowen/164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