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究竟是怎样的时刻?“天亮之前有一个时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没有,月亮也没有。”或者说,这个时刻,是黎明前的黑暗,我们想要遇见黎明,就要奋力挣脱黑暗。
《子夜》是文学巨匠茅盾的经典著作,以20世纪30年代半封建、半殖⺠地的旧上海为背景,以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为中心,描写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民族工业资本家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矛盾、斗争,异常激烈,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瞿秋白对《子夜》的创作给以很高的评价,他说:“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应用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子夜》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成绩。”
《子夜》中对于人物的刻画真可谓是入木三分,将每个人物的性格特色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主人公吴荪甫,作为⺠族资本家的典型代表,他敢作敢为,富于魄力,在当时资本短缺、销路不好、税收繁重的情况下,依然决心竭尽全力发展和振兴中国民族工业。他以实业发家,后又联合其他资本家组成信托公司,想大力发展民族工业,却在与有着外国金融资本作支持的赵伯韬的斗争中,全盘皆输。

吴荪甫是一个复杂又矛盾的人物,他是积极的、先进的,他的心里带着发展民族事业的狂热,也有着勇敢的冒险精神,他开办了多家企业,在与买办资本金赵伯韬的经济博弈中,他发起过进攻,经历过挫折,他挣扎着压下所有身家,背水一战,最后却倾家荡产。他也是落后的、局限的,在公债投机中所遭的失败后,他给工人减薪、开除工人、延长工时,当工人们为保护自己的利益掀起罢工风潮时,他拉拢、分化工人队伍,甚至不惜血腥镇压。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和利己性,他一直将自己与工人们放在一个相互敌对的位置,也导致了矛盾的不可调和。
以吴荪甫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成长提来的,受到了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又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气,所以,他们在那个时代注定没有一个好的结局,旧中国的黑暗终究要靠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去打破。
身在子夜,我们却期待黎明,我们终将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113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