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铁路博物馆在百年老站黄沙南站的原址修建,充分保留了铁路车站老建筑的基本风貌。
据介绍,广州铁路博物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团队负责改造设计,博物馆总体占地面积达28950平方米,分两个室内展馆和一个露天展区。
走进博物馆,透过露天展示的火车,可以看到火车发展历史。而第一眼最为醒目分外亲切的就是那久违的红色车轮的蒸汽机车,眼前浮现的是电影《铁道游击队》那飞驰的机车和手持驳壳枪的游击队员,以及沟起往事回忆的绿皮硬座车厢,七十年代随母亲回老家河北冀中白洋淀(现雄安新区)就是乘坐这绿皮硬座车厢火车……。
室内1号展馆由“艰辛历程”“新生之路”“开拓先行”“高铁时代”“继往开来”五个展厅组成,通过图片、文字、实物、声光电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尽情地了解,更有不同时代的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以及令人振奋的高铁时代展示。
展馆藏有镇馆之宝––1919年设计制作的“飞轮”路徽,还有分别立于广东韶关、湖南郴州的两块“粤汉”“粤汉铁路”界碑,见证了粤汉铁路的百年历史。
因为我阿姨和姨夫几十年都工作在广州铁路部门,阿姨年轻时在著名的广州客运段广深二组工作,跑广州至深圳专列。在展厅看到1964年毛主席接见广深二组团支部书记刘秋容的照片,着实为阿姨的那段工作经历感到骄傲。
2号展馆展出的是工业遗产和铁路老物件,大型设备构件,如1935年比利时制造的“动轮车床”、1936年英国制造的“摇臂钻床”、1936年美国制造的“剪冲机”,以及百年钢枕和钢轨;还有1969年大连机车车辆厂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0周年试制的第一台东风4型2001号机车等。
说起南站,很多人们自然想到是地处番禺的广州南站,最为高大尚而又是华南地区最繁忙的高铁站。
作为老广州,南站还有另一概念,即挥之不去的地处黄沙的老货运站南站。
从小在西关长大的我,也可以说是在靠着南站长大。儿时印象的南站是车站大门和旁边那幢米黄色的南站办公楼,办公楼前的大榕树应该见证了南站的发展历程。
南站大门前面的与丛桂路、六二三路、黄沙大道交界处,有圆型的小广场。我们常在那小广场的花草地或捉蜻蜓、捉蝴蝶,或在那推铁环玩,还在那学骑自行车……。
黄沙南站是一部活生生的广州铁路及中国铁路发展史,而铁路博物馆则生动讲述着铁路发展的历史,传播着铁路知识和文化。
始建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的粤汉铁路,南端起点就是客货综合站黄沙车站。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就出生在黄沙车站附近,我就读的小学九十年代就因一墙之隔的詹天佑故居而改名为詹天佑小学。1911年初至1912年7月,詹天佑出任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在此办公了一年半。
1927年12月,数百位铁路工人参加了震惊中外的广州起义,广州起义领导人杨殷组织参加起义的铁路工人敢死队占领並坚守南站,並及时调度机车接运广州远郊的农民军进城,增援起义,在起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6年,因粤汉铁路的客运站迁移到大沙头站,黄沙车站改名南站,除办理货运及水陆联运外,还兼办粤汉铁路的列车编组。
建国后,广州南站是广东省最大的编组站和货运站。1970年,广州南站编组任务转到广州北站,南站成为纯货运站。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南站依托铁路站场和珠江码头的优势,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水陆兼备、站港合一的特大型货运站。我工作的总公司储运部门,也驻在南站开展货物运输及中转业务。
随着广州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城市的市容市貌及货运汽车的交通管制等原因,地处市中心的南站货运场显然不适合继续营运,南站终于在2005年正式关闭並拆除,结束了长达98年铁路运营的历史使命。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11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