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上书本的那一刹那,仿佛福贵就在我眼前,他坐在田埂上,佝偻着背,瘦骨嶙峋的身子比田边的残叶还要单薄一些,满着泥土的裤脚被卷起来,一长一短两只脚踩在地上。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养家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离他而去。读到一半的时候,我几乎忘却曾经的福贵也是出生于富裕家庭的少爷。恍然间竟以为福贵一开始就出生在底层,饱经风霜与磨难。在《活着》这本书中,人们一个接着一个地死去。本该是压抑而痛苦的呻吟,在余华的笔下却始终看不见那种无力感,反而是透露出积极乐观的思想:为了活着而活着。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非常浅显的道理,可是很多人却至此一生都在探索活着的真理。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有的人是因为家庭和责任;有的人是因为理想和追求;有的人是因为社会和担当。在福贵的眼中,人本身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儿子有庆因与县长夫人血型相同,为救县长夫人失血过多而亡;女儿凤霞因难产而死在手术台上;外孙苦根因生活艰难吃豆子撑死……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贵和家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他布满老茧的粗糙而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明明悲哀不已却从未放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福贵在一个又一个痛彻心扉的时刻没有选择死亡,而是以一种直面人生的豁达不断地摸索前行。
余华说:“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在这本书中,并没有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控诉社会的不公与生活的艰难困苦,而是以朴实平淡的口吻诉说悲剧的发生,使人产生看破世事沉浮的超然心境。通过福贵的遭遇,作者向我们诠释了人将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以何种态度对待给予自己苦难的世界。当我们对福贵的不幸人生寄予同情时,更多的却是因他对生命和生活态度而产生崇敬之情。因此,《活着》其实是“一部诗化的生命哲学”。
苦难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选择逃避还是坦然接受则是我们应该深思的。“直面惨淡人生,不惧苦难”始终伴随在福贵的身上。《活着》是关于死亡的故事,更是人类超越苦难的生命历程。福贵所显示出生命的韧性和顽强,最终达到了对苦难的超越和宽容。在福贵的身上,我们看不见唉声叹气地抱怨和妄自菲薄地感慨,他一直以恬然的心境乐观地活着,不论过程有多么的艰难困苦却从不轻言放弃。在苦难中拯救自己,用同情的眼光看待给予自己苦难的整个世界,对一切事物有着超然的理解态度。福贵所反映的在世态度绝不只是普通底层农民的个人生存经验,更是反映了人类在面对苦难的超然态度和人类亘古普遍生存的意义。
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好,在一切苦难面前唯有活着最为真实。故事的最后,福贵淡然一笑,牵着老牛慢慢地向前走去。我们都应该学习福贵那种面对苦难的超然态度,敢于直面惨淡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不断地前行。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123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