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梦奇缘》是最近NLP课上小雨老师推荐的,我也还没看相关知识点,先把电影过了,就凭借着一种很是感动的观感先来谈谈吧。
先抛开电影不说。曾经有一位做成了朋友的同事,大家偶尔还能聊些心里话。只是最近半年来,他成了领导,我呢,也因为种种原因有点偏离了工作重心。有一次不经意的聊天,我说自己已然不那么重视眼下的工作,想去做些别的尝试,而他,似乎从未那么认真地跟我表明了态度,他说,他是有学术追求的。
不知道为什么,这一幕给我印象那么深刻,似乎,这次聊天之后,就已然宣告我们的朋友关系结束了,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想来,我也是有学术追求的,只是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跟他不同而已,但不论怎样,我们之间产生了误会,加之,因为所处立场的改变——此处,我指的就是一种角色的改变,他做了领导呢,自然会有一种权力加持下的、比较能够超出个人情感的宏观考量,不论我们是否承认,一种微妙的心理隔阂都由此建立起来了。好吧,重点是,这个小事情给我的深刻启发在于,人们长久的默契可能敌不过一次有些激烈的误会。
这就回到《童梦奇缘》了。电影采用的是改变时间轴这一老套路,即主人公突然由小孩子变成了成年人,但电影的重点是,把这个离奇的成长只是作为一个背景,电影中,主人公有了另一种全新视野看待自己的家庭,还有朦胧的爱情,最终,重新审视人生,重塑人格。
本来,只是一个“小黄瓜刷绿漆”的设定,但随着情节的展开,你会发现小孩眼中的成人世界跟成人眼中自己的世界是多么不同,或许正是因为身份立场的改变,我们跟随主人公,比较自觉地跳脱出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摆脱掉贴在身上的伦理标签以及由之产生的种种道德标签,就这样,突然发现了很多藏在生活明处、却往往让我们视而不见的“秘密”——啊,原来是这样!以往,在一种关系设定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种关系“视障”,你会执着地守着对一段关系里的一个人的一种执念,但随着关系的改变,也就是,我们立场的改变,原先相应的信念和情感都会改变。
这就是今天的重点。所谓“误会”,是一个可以产生就可以解开的东西,用的方法,当然不是去吃一颗“催长药”啦,而是,试着观想换掉你在特定关系中的特定标签,换一个立场重新审视。这跟“将心比心”还不太一样,你不是试着成为对方,而是试着成为另一个视角及其身份的你自己,你会发现,一来,伦理对我们确有束缚,二来,换种伦理眼光,你也不必一定要任性地去挑战原有关系中对方的伦理认定啊!
譬如,换个视角,你才发现当你不是孩子的时候,你父母让你一度很是烦躁的做派原来是种关心;当你不是仰视一个人而产生迷之爱慕的时候,你会发现她也只是一个普通人,甚至内心也住着一个跟你一样缺爱的小孩;当你同作为一个背负着生活烦恼的成年人再看待曾经很讨厌的一个人,会发现他有他的无奈,跟你一样……这才产生了理解的基础吧?
再来看看我和这位同事,也就可以理解。那次隐藏着崩溃的看似漫不经心的聊天,其实呢,我是无意中戳到了让他珍视的东西,哪怕我们理解的“追求”本质一样,但因为一个伦理设定,其内容绝不相同的时候,我的表述让他受到了打击——对啊,凭什么你认为我“追求”的是你要“弃绝”的呢?这难道不是一种不尊重吗?只有换过一个伦理身份,我才能看到他在一定位置上选择的价值及其必然性,然后心理跟他有个和解。
所以,这个电影的意义更多表现在,不管用什么观想法,把你自己从一个伦理身份里抽离出来,重新看看这个世界,才知,在哪个位置就说哪个位置的话,千万别挑动了别人的身份认同还浑然不觉,更重要的是,更深地理解“角色”本身对人的设定及其塑造,既有其无奈,又有其必然。
原创文章,作者:三人必有我师,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236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