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长达七十余万言的史诗,描述了一千多年前的金戈铁马,军阀争雄;这是一部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文学作品。跌宕起伏的战事情节,满腹文韬武略的兵家文人 ,白刃交兮宝刀杀,仰天长啸归去来,被一位生活在元末明初的谋略家淋漓尽致地渲染于笔下。在那个外族入侵、民不聊生的年代,一部叫做《三国演义》的巨著诞生了。

如无乱世,何来英雄
东汉末年。
中华硝烟四起,群雄逐鹿中原,由此就造就了军事学术思想上的繁荣,也造就了一代代军事天才。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等,都是风云际遇,先知先觉的政治家、谋略家。关羽、张飞、赵云,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义气将军。他们有着侠肝义胆,铁骨柔情。他们坐视中原,煮酒论天下。他们死生契阔,气吞山河。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掀起了阵阵惊涛骇浪。在乱世的图画上,他们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他们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过关斩将,草船借箭,水淹七军,他们叱咤风云,勇冠三军。名利不能动其心,富贵不能断其勇,败而不能催其志,如此之士,天奈其何?难怪苏轼故国神游,泛舟赤壁,叹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智者远虑,见微知著
古时交通不变,通信极不发达,孔明高卧隆中十余年,然而全知天下事。何哉?细细想来,其实”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的诸葛亮与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同。先是隆中三策,我们可以看出他的高瞻远瞩,再是三个锦囊和那句‘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诸葛亮一出茅庐,天下已定三分。诸葛亮隐居期间,潜心博览群书,拜访名师,静观时势,以待天时。其居所正是后来三国接壤之处。其友崔州平,石广元,徐元直都是一些有识之士,他们经常“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一起击节唱和,高谈阔论。事实证明,后来他之所以能在三国的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运筹帷幄,不是天生通晓三星四卜五地舆,而是深谋远虑,见微知著。在谋略斗争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他的先见之明,都在情理之中。立足于现代社会,我们也要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要着眼宏观 ,才能事事“料敌于先”
欲安天下,先取人心
所谓欲安天下,‘安’是怎样的‘安’?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匡扶社稷,是兼济天下。所谓先取人心,‘取’是怎样的取?是怀柔之计的笼络人心,是七擒孟获的五体投地,是‘宁叫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的仁义尽致。“七擒孟获”具体反映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思想。孟获作为少数民族的将领,性格顽强倔强。在他没有使尽全身解数之前,绝不会屈服招安。诸葛亮为了安抚少数民族的民心,真正降服孟获,一而再,再而三的放纵他。这既反映了诸葛亮擒此人如囊中取物的必胜决心,也体现他大度的胸怀和坚韧的耐性。最后决定对西南地区如何治理时,诸葛亮毅然决然地起用孟获等人来治理西南地区。这也体现了“用兵命将,以信为本”的道理。这在后来乃至近代的军事指挥中仍占有一席之地。
卑鄙的圣人曹操,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的刘备,赤面长髯的关羽,以及书中提到的近四五百位先辈,都性格鲜明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他们或卑微,或光荣,或冠盖满京华,或斯人独憔悴,或出师未捷身先死 ,或赢得生前身后名。而如今硝烟散去,英雄不在,千年古史已化为尘埃,我的三言两语又岂能道尽这一个世纪?但还是直言不讳地喜欢。喜欢《三国演义》的人情分离,军旗猎猎,夕阳如血,马革裹住的,可是谁的春闺梦里人?喜欢《三国演义》的悲壮凄美,即使满城芳华落尽,我们还是可以看到那些屹立千古的身影,风华绝代。千年后先贤智慧的光芒仍然照耀着我们蒙昧的心灵,给予我们心灵的指引。那忧愁的笔墨,迷离了苍凉寂寥的剑影刀光 。那亘古的经典,谱写着气魄恢宏的千古绝唱。
原创文章,作者:妙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