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主要讲述了1906年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乞丐、车夫、学生、赌徒等,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孟子曾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而在影片《十月围城》中,就讲述了一个一群舍生而取义的人为了完成一个任务而付出巨大代价的故事。
有的人心中的“义”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高尚,他们不是为了民族大义,不是为了国家独立。他们的“义”也许仅仅是为了自己心爱的女人,为了报答知遇之恩,为了替父报仇,为了忠于主人。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受当然是感动。不仅仅感动于为了保护孙中山而壮烈牺牲的革命志士。同样感动于为了刺杀孙中山,以阎孝国为首的一行人。他们虽然思想不同、经历不同、目的不同,但在他们心中都存在有一个“义”字。他们算不上伟大,但绝对可以称之为英雄。

对于那些革命党人来说,为了发动革命,救亡图存,宣扬人人平等、天赋人权理念,推翻清政府,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
对于阎孝国等人来说,镇压反抗势力,忠于朝廷,忠于国家,主张君权神授,维护清政府统治是他们的责任。虽然这个责任是错的。
阎孝国身死之时对其恩师说的话,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学生,已报国恩……”他是笑着说出这句话的,军人当死于边野何须马革裹尸,他做到了。
孙中山先生说过:“历史潮流,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阎孝国等人错就错在时代赋给他们的命运,令他们身不由己。还不知道什么原因,他们就已经被历史滚滚的车轮给碾压的粉身碎骨。
也许影片的优秀之处正在于此吧,每个人物都有着鲜活的生命,都有着迥异的性格特征。剧中人物形象的复杂性令人咂舌,也令人赞叹。
关于剧中的人物,可以说的实在太多太多。李玉堂的舐犊情深,陈少白的文人气节,李重光的青春热血,方天的卧薪尝胆,阿四的淳朴善良,王复明的憨厚耿直;刘郁白虽然落魄但依然死的风度翩翩,沈重阳虽然嗜赌但依然善心未泯,方红虽然倔强但依然不失温柔可爱。就连阎孝国,也有着其性格的闪光点——忠君孝国,坚忍不拔。正是有这么多有血有肉的人物,才能够演绎这么一出荡气回肠的故事。

关于影片所讲述的故事,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
孙中山不可能死在香港,而死的人,只能是那群来自四面八方的义士。
所有观影人在电影开始的第一分钟就知道这个是悲剧,但却无能为力。导演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生命,让观众对他们产生深厚的感情。却又一个接一个的将其抹杀,实在是痛彻心扉却又无可奈何。什么是悲剧,就是当着你的面把美摔得粉碎。
有人说这部戏说的是西方民主政治,讲的却是东方的忠孝节义。确实,他们中间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何为革命,谁是孙中山,却一个个慷慨赴死,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个义字!
义字当先,死又何妨。
李重光说:他闭上眼,看到了明天的中国。
而今天的中国,正因为有如此多甘愿献出生命的人,才变得更加美好。
对于那些负重前行的人,感谢的话,说再多也不为过。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4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