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的时候,就听老师分享过《百家讲坛》,但听到最多和喜欢的一部分是易中天《品三国》。特别是在那段时间,刚刚看完简易版《三国演义》,感觉易中天特别的厉害,能够把一个让我们看起来干巴巴的《三国演义》讲的如此通透和有趣、非常厉害!由于那时条件有限,当时的视频还是老师给我们放的。
即使后来有条件的情况下,自己似乎也不会怎么去看《百家讲坛》。也许是与自己的生活不相关,根本无法去关注《百家讲坛》。以致于对于《百家讲坛》之其名,但并不知道里面的具体内容,或者《百家讲坛》真正让人受益的是什么?一无所知。
今天、在老师的推荐和建议一下,第一次收看了《百家讲坛》方志远讲《国史通鉴之春秋战国》第一集《如此天子》。连续看了2遍,第一遍看了感觉有意思,听到了很多自己以前没有听到过的事物,特别是关于西周的历史之间的具体事;但要想真正的分享,似乎也分享不出什么,干瘪瘪的感觉。
于是又看了第二遍,顺便小记了一下,发现体验又有点不同。主要有:一是对历史的了解方面,特别是对于西周到东周的历史演变,似乎明白了一点;二是对文化方面。方志远老师用了两个比较来说当时的观点与今天的观点不同:春秋时的观点与我们今天的观点不同的比较,让我们想到历史的演变、社会的发展,我们今天所拥有的相对比较成熟的社会体系、文化,都是经过周期发展的;三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无论什么时代,自然规律是一直都存在的,但在中国,自然规律又是如何文化融合在一起呢?我想这就是要来源于故事或者传说,所以在西周时的那些文官:太史、司徒是非常了不起,能够把自然规律巧妙地融入文化中,似乎又形成特定的“规律”,在文化的基因中注入客观规律的存在,也就使文化具有了长远的生命。
比如说,在视频中,方老师讲到“一个太史先说“周将亡矣”,“周亡矣”。为什么这个会变成事实呢?他的依据是什么呢?“川竭山崩”(渭水、洛水、泾水)出现“断流”现象,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就是要“亡”的意思呢?因为夏、商在灭亡之前,也出现过这种自然规律。所以我说那时候那些文人很厉害,能够把自然与“文化”(那时候不一定叫文化)巧妙结合起来。在后面,方老师在讲推进事物具体进程的一个因素是“民意”。
当今晚看完第一集的时候,感触不是很深,特别是对于我这种文笔不怎么样的人来说,更不用谈什么分享。但后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不记录呢?这也是我在学习过程中最真实的感受和真实的收获,难道这一切、不正值得记录分享吗?于是、开始动笔记录分享,欢迎大家一起分享。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