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丁亥次岁,在中国历史上原本是极其普通的年份,然而这一年中许多看似细枝末节的事,却为大明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后代史学家在研究明朝历史的时候,多将这一年作为大明王朝命运的转折点。
万历皇帝虽是帝国名义上的统治者,但是实际上只是一个处置国事的权威性象征。万历自幼天资聪颖,四岁便能读书,不到十岁登基,掌权初期,年幼的他需要听从张居正的安排指导。然而,青年的他作为一位皇帝,有锐意进取之心,有反叛教条之意。这一切理论上是君主掌权的助力,可帝国纲常的力量太大,官僚制度也早已不断腐朽变异,张居正死后被揭底于万历皇帝而言更多的是信仰的崩塌,曾经如此敬佩的亦师亦父的首辅,却龌龊不堪。万历皇帝整个人此后仿佛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一方面他想改变,另一方面朝堂所谓的忠义之臣又在无形之中以礼法约束他的改变。他无处发力,直到后半生他只能以不上早朝这类办法来消极反抗,执政者的缺席也让明王朝加速走向死亡。
张居正作为内阁首辅,博学多识,通晓礼仪纲常,既负责帝国政务,为大明帝国贡献了不少良策,同时也监管万历皇帝的教育事务,万历和他的两位母亲都对张居正有特殊的尊重。张居正位高权重,权倾朝野,难免遭到其他大臣的嫉妒,同时他铁面无私,对皇帝和太后也毫不例外,于是在官场上树敌无数。曾有不少官员上奏弹劾张居正,却都遭到皇帝的惩罚。凡是有张居正所不满的人,已经不用他亲自出面而自有其他的内外官员对此人落井下石,以此来讨好张居正,可见张居正的权势之大。张居正固然颇有才华,帮助万历开创了大明帝国的盛世局面。但与此同时,从他身上也反映出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失衡,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无可避免地使帝国陷入危机。
明朝政治制度的畸形,为明王朝的悲剧结局埋下了祸根。重文轻武,文官集团势力强大、皇帝行政权萎缩、首辅独揽大权,宦官专权、以及官员的贪污腐朽、都无可避免地使帝国陷入危机。当一个系统无法进行自我革新和修复,就代表它消极的一面已经积累足够的量而产生了质变,形势已不可逆转,它的坍塌成为必然。对于人也是一样,我们很有可能在每一天都看似平平淡淡的生活中,都在不断积累着某些消极的东西,以至于在将来的某一天,当坏的质变产生了,我们才幡然醒悟。正如明王朝,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当文官集团内部斗争逐渐激烈,当封建礼法日益约束皇帝的意志,帝国正日渐走向崩溃。
《万历十五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简单的、看似毫不相干的历史事件中多方位、多角度地分析明王朝所遭遇的空前危机和崩溃的原因,引起人的深思。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历史是一条时间的大河,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铜镜,警示我们如何来建设我们的国家,确立我们的制度,而不是走历史的老路。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