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当学生读书时,学完《孔乙己》这篇课文,大概因为年龄还小的关系,读完并无什么感慨,只是人云亦云地觉得孔乙己是一个迂腐可笑的读书人,再多的感想就没有了。近期又重读了《孔乙己》,甚至还全文摘抄了一遍。读完心里很难受,很堵,心中对人性的丑恶和冷漠充满了悲凉和寒心。
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但却没能通过科举取得功名,没能走上仕途,没能混个一官半职,所以也没有俸禄。幸而他写得一手好字,平日里通过替镇上的大户人家抄书来赚些家用,可他却有偷书的坏毛病,几次三番下来,再没有人家请他抄书了,他也就断了生活的来源。
他有手有脚,如果他也能像一般老百姓那样种点田地,做点小买卖,糊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有点好喝懒做,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迂腐可笑,怎么也不肯脱下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唯恐失去他读书人的身份,不肯劳动,所以经济上经常陷入困窘。这一点是孔乙己咎由自取。
除开这一点是孔乙己自己的错以外,这篇文章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孔乙己在鲁镇咸亨酒店喝酒时遭到掌柜的和旁人的各种戏谑和讥讽,让我在对孔乙己的同情之余,更多的是对人性的丑恶和冷漠生出的悲凉和失望。
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鲁迅通过肖像描写,刻画出一个穷困潦倒不得志,还经常遭到挨打的老书生形象。 “孔乙己,你当真识得字么?”“孔乙己,你怎么至今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啊?”“孔乙己,你又被人打了吧?”“后来?后来写了服辩,又被丁举人家打了一夜,许是打折了腿了。”“再后来?再后来许是死了吧,谁知道呢!”从咸亨酒店这些跟孔乙己在一个屋子里喝酒的虽谈不上是熟人老乡,但至少是一个镇上的相互认识的“旁人”口中说出的一句句充满嘲讽和戏弄的话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在他们的眼中,孔乙己就是一个完全可以拿来开玩笑、嘲弄、像耍猴一样对待的穷酸书生,这有一部分是因为孔乙己的好喝懒做让人瞧不起所造成的,但更多的,我想还是因为他们觉得孔乙己没有考取功名,不值得自己去阿谀奉承和巴结。就像《范进中举》里面的范进的丈人胡屠夫,范进没中举之前,他天天对着范进辱骂,范进中举之后,他就变了一副嘴脸,跟前跑后,溜须拍马。一个屠夫,胆敢这样对待自己的女婿,我想,一方面是古语有云“百无一用是书生”,另一方面,就是因为觉得范进没有中举,不值得去奉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读到此处,不禁让我心生悲凉。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吃,教孩子们识字,喝酒很少欠钱,这足以说明他是一个善良的有品性的人。就算孔乙己他没有取得功名,但他作为一个人,一个活生生的人,难道不应该被咸亨酒店里的旁人所尊重的吗?人与人之间难道不应该彼此尊重,存有良善之心吗?人与人之间连最起码的尊重和善意都没有,更何况还是自己镇上一个熟识的乡邻。孔乙己被丁举人打断了腿,到这时,掌柜和酒客仍用漠不关心,事不关己的语气嘲笑调侃孔乙己,“孔乙己,又偷人东西了吧?”在熟悉的酒店都得不到熟识的人应有的打抱不平和关心,真是让人寒心。当孔乙己用手爬着回到酒店想要碗温酒喝时,掌柜的依然向孔乙己索要欠下的十九个钱,如同被金钱蒙蔽了双眼一样的掌柜,毫无一点点的同情之心,还用平常一样的戏谑调侃抹杀掉了孔乙己最后的一点尊严。在人们的心里,孔乙己是一个可有可无、可怜可笑的多余的人。掌柜和酒客的做法让人不寒而栗,这足以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世态炎凉,人心的冷漠麻木不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孔乙己》里让我生出第二个感慨的方面,应属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戕害和毒害。文中反复多次提到孔乙己满嘴“之乎者也”,“多乎哉?不多也”,迂腐可笑,孔乙己用四书五经里面的“圣言”来为自己辩解“偷书”不是“偷”,而是“窃”,通过这些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刻画出了孔乙己被封建教育所禁锢和毒害的扭曲的心。
孔乙己的一生是可悲而又可怜的。在那个残酷无情的现实社会,他只能自欺欺人,退回到自我世界的心灵安慰中去,死对他来说是最好的解脱。一段岁月的冷漠,一个旧制度的腐朽。鲁迅通过对孔乙己这样一个清朝末年可悲的读书人的刻画,意在控诉旧社会旧制度对人的精神的摧残,意在唤醒民众从封建桎梏中挣脱出来,意在唤醒民众的良知和觉醒。鲁迅自觉担负起改造病态社会的重任,这就是《呐喊》的意义所在。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6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