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只有爱情才能使婚姻神圣,只有使爱情神圣的婚姻才是真正的婚姻。

毋庸置疑,神圣的爱情是一段好的婚姻得以延续的保鲜剂。但是,现实生活中更多的人却认为:贫贱夫妻百事哀。

人们在主观上认为婚姻与爱情在某种程度上并不共通。毕竟,相恋的人只谈感情,而真正步入婚姻、朝夕相处的人除了谈情,也谈牛奶面包,鸡毛蒜皮。

在物质生活与精神之爱表面的冲突之下,人们总结出:没有爱情的婚姻未必不幸,而不谈钱的感情则不会长久。

那么,一段婚姻情感中,物质真的占据主导性地位吗?如果不谈物质,我们还有没有获得幸福婚姻的其他途径?

世界著名短篇小说巨匠——欧·亨利先生,在其作品《麦琪的礼物》中给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答案。

《麦琪的礼物》讲述的是一对美国底层贫民夫妇,在圣诞节前夕割舍自己最心爱的东西,为对方准备圣诞礼物的故事。小说以一种诙谐的基调展开,忧而不伤,令人捧腹之余又发人深思,给读者带去更多关于婚姻经营的启示。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1、表面上写贫穷带来的不幸,事实上是写双方的担当与理解

在小说《麦琪的礼物》中,主人公吉姆和黛拉是美国底层劳动人民,他们的薪水微薄,生活窘迫,蜗居在一间狭窄的贫民公寓之中。欧·亨利通过大量的现实细节描写,勾勒出了一对贫困夫妇的艰难窘境。

(1)薪水微薄,入不敷出

欧·亨利对数字非常敏感,他在小说中运用大量的数字对比,塑造了吉姆和黛拉这样一对几近赤贫的患难夫妻。吉姆是一个22岁的青年,他从事着社会底层的工作,每周的薪水只有二十元,而黛拉则是一个全职主妇。夫妻二人每周的微薄收入只够勉强支付租金和基本生活开销,几乎没有结余,正如小说开篇数字“一块八毛七”给予人的震撼。

在劳动所得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成本的情况下,这对夫妻的生活充斥着赤贫的绝望。一块八毛七的结余是黛拉不断讨价还价的结果,也是她对贫困生活的最后一丝倔强。

同时,也恰恰是因为这一块八毛七,体现了黛拉对丈夫的理解。面对生活暂时的贫穷,黛拉没有选择去指责,而是选择了理解与适应。无论是在杂货摊上和摊主争论地面红耳赤,还是在屠宰户跟前的软磨硬泡,这些都体现了黛拉对金钱的珍视,对丈夫辛勤劳动的体恤。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2)门庭冷落,简陋不堪

除了囊中羞涩,这对夫妻的蜗居之所也将底层生活的困顿展现得淋漓尽致。欧·亨利运用各种夸张的描写,尽显底层人物的悲哀。

“楼下门廊里有个信箱,不过没一封信会进来,还有个电铃,只有鬼才按得响。”

“房间的两扇窗之间嵌着一面壁镜……照这种镜子,需要身材相当纤瘦且身段灵活,通过一连串狭长的影像大概拼凑出自己的样子来。”

两段描写,寥寥几笔,勾勒出了黛拉和吉姆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窘状。对于生活贫困,毫无资源背景的二人来说,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单调的,既无社交,也不存在其他精神层面的娱乐。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只有一粥一饭的思量和数不尽的艰难考验。

好在,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们并不去过度关注贫穷本身,而是更多地关注彼此的爱。吉姆坚持努力工作,为家庭负重前行;黛拉则给他带去拥抱和温暖,他们通过在彼此身上汲取爱和力量,共同对抗生活的不堪。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2、表面上是写生活的细枝末节,事实上隐含了幸福婚姻的密码

人们常说,好的婚姻全部表现在细节里。吉姆和黛拉的生活环境看似不幸,但是这样的境况却没能阻止他们给对方带来的幸福。幸福婚姻的密码是什么?欧·亨利其实已经在这本小说里面全部告诉我们了。

(1)婚姻生活需要仪式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提醒“我爱你”

前段时间,韩国有一则,名为“你变了,我们离婚吧”的短视频火了。主人公是一对已经结婚多年的夫妇。他们曾经经历重重考验走在一起。然而,在一成不变的婚姻生活中,他们因为过于习惯对方而渐渐失去了相爱的感觉。

现实生活中,多数陷入婚姻危机的夫妇也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日子一久,人们容易忘了最初那个执着说爱的自己,忘记了去实现每天拥抱亲吻说爱对方的誓言。他们其实可能不是不爱了,只是忘记了应该如何去爱。

重新将目光投射到小说的细节,欧·亨利笔下的这对夫妻,他们即便身处底层,也能苦中作乐,因为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双方都很注重仪式感,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以语言和行动告诉对方,我们深深相爱着。

“无论什么时候詹姆斯·狄灵汉·杨先生下了班,回到楼上自家公寓里,都会听到一声“吉姆”,并得到一个热烈的拥抱——当然是来自詹姆斯·狄灵汉·杨太太,也就是刚向大家介绍过的黛拉了。”

吉姆和黛拉,非常典型的一对社会苦人,却很善于用自己的方式弱化生活中的苦难。这个方式便是在困顿之际,相互用爱感染对方。人们之所以说“贫贱夫妻百事哀”,不是说贫穷本身是一种原罪,而是贫穷背后常常伴随着无人担当、无暇去爱的困境。

因此,婚姻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抓住每一个表达爱意的机会,让相爱有迹可循并成为两个人的习惯。时时在表白、永远在沟通,这是经营婚姻的一种至高境界。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2)以欣赏的眼光去注视你的爱人,你的爱人也将欣赏你

在小说中,吉姆和黛拉一直以来感情深厚,没有受到客观条件的左右,很重要的一点是双方都懂得相互欣赏,发现彼此身上那些美好的特质。虽然小说中对此没有明写,但是细节之处尽显夫妻二人之间的欣赏。

小说以黛拉作为叙述者展开描写。当黛拉为吉姆选择表链作为礼物时,她跑遍了周边地区的店铺,无关乎价格,只为了寻找一条能够配得上吉姆的链子。

当黛拉终于找到那条链子时,她对链子的评价是:它和吉姆一样沉静而宝贵。并且称赞那条链子是除了吉姆之外,任何人都用不了的好东西。

黛拉一遍遍对这条链子赞不绝口,其实也是她内心对丈夫的一种高度赞扬和欣赏。

更值得玩味的一处细节是,黛拉在日常生活中是个擅长砍价的妇女。然而,恰恰是面对这条昂贵的链子,她没有跟店主讲价。因为在黛拉心目中,这是唯一可以配得上吉姆的链子,和一般的东西不一样。她坚信链子的价值,其实也是在肯定吉姆的价值。

当然,在吉姆心中,黛拉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正如他的那句告白:我觉得任何东西——不论是发型、修面、洗发之类的都没法让我少爱我家姑娘一丁点儿。

虽然生活不尽人意,但是两个人都从内心认可对方的价值这一点也足以让这样的感情历久弥新。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3)爱到深处,无悔付出就是双方最大的默契

一段好的婚姻,绝对离不开付出。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付出绝对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也不是双方不在同一频道的盲目付出。

为爱的人付出,最重要的一点便是站在对方的角度,尽自己的力量去满足对方所需。在好的爱情当中,一个人的付出,可能在外人看来是一种牺牲,但是在相爱的人心中,这是一种任何东西都无可比拟的满足感。

在欧·亨利先生的另一篇小说《爱的牺牲》中,主人公乔和德丽雅是一对夫妻,也是一对艺术从业者。但是,窘迫的生活也让二人开始苦恼是否要继续从事艺术创作。

出于对丈夫的爱,妻子德丽雅主动放弃了艺术,瞒着丈夫去了一家洗衣店当女工,从而支持丈夫的事业;令妻子没想到的是,丈夫和她的想法如出一辙。为了支持自己的事业,丈夫也瞒着自己在从事烧锅炉的底层工作。

这对夫妻对彼此心有灵犀的付出和本篇小说的结局异曲同工。在故事的最后,黛拉为了给丈夫买表链,不惜卖掉自己最引以为傲的一头秀发,而丈夫为了给自己买一套名贵的梳子,偷偷卖掉了身上最昂贵的怀表。

这样的故事结局,其实是作者有意而为之的一种宽容。在现实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在相互付出这一点上很难达到高度的一致。

人们常说: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如果两个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不对等,一个无限付出,另一个肆意挥霍,那么,单方面付出的那个人就容易感到疲惫。因此,在一段成熟的感情抑或婚姻之中,付出和爱都是相互对等的,正如黛拉和吉姆之间那般默契。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3、看似小有遗憾的结局,事实上是莫大的圆满

小说的结局在出人意料之余又蕴含着淡淡的哀伤。对于这对身处美国底层社会的小夫妻而言,他们阴差阳错地牺牲掉了自己身上最宝贵的财产。二十元的表链和昂贵的梳子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可能意味着合身的新衣、崭新的家具、丰盛的食物等。

可是,因为种种巧合,这两个年轻人似乎都送了一份并不明智的礼物。这样一个结局看似在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构筑了欧·亨利大师的一大文学特点——欧·亨利式结局。

这个看似遗憾的结局事实上是欧·亨利笔下最完美的一种结局。如果黛拉送了吉姆表链,而吉姆没有卖掉自己的怀表,他就没法送出黛拉心仪的昂贵梳子;假设吉姆送了黛拉梳子,黛拉不卖掉头发,她也无法用一块八毛七为吉姆购置礼物。

欧·亨利先生匠心独运,以这样一个结局衬托出感情的高贵之处。足够相爱的两个人不管在怎样的境况之下,总是想要以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予对方最好的东西。

每当说起婚姻中的爱和奉献,我便想起民国才女三毛和她的丈夫荷西。“一生纯良,不舍爱与自由”,这句话,我觉得用在这两人身上再贴切不过。

一个是文学界的奇女子,一生浪迹天涯,向往黄沙大漠;一个是执着浪漫的痴心汉,无论她去往何处,他都义无反顾。荷西为三毛放弃了原本的生活,远赴他乡,而三毛为了荷西甘愿成为洗手煲羹汤的巧妇。

没有什么能比相爱的两个人坚信对彼此的爱更为圆满的结局了。正如小说结尾中写的:

在所有送礼物的人之中,这两位是最为聪明的。在所有交换礼物的人之中,他们也是最聪明的。

麦琪的礼物读后感(唯有真爱,能抵世间荒凉)

4、结语

欧·亨利的这篇小说歌颂了现实生活中,平民百姓为爱牺牲、为爱奉献的精神,也在某种程度上诠释了婚姻的经营之道。当然,除了婚姻和爱情,这篇小说同样站在批判现实主义的高度,无情地对当时金钱至上的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而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男女主人公在婚姻中为彼此牺牲的精神也显得更为可歌可泣。

当然,这篇小说同样也从人性的角度向读者展示了底层劳动人民内心纯朴的,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欧·亨利曾说:人世间所谓的生活是由大哭、抽泣、破涕为笑组合而成的,而在这之中抽泣占了绝大部分。

在这个世界上,人生总要无可避免地面对一些苦难,应对生活出的考题。也许苦难一时半刻也不能得到化解,但是人活着,就一定要相信爱,为爱做点什么。因为唯有爱,无论何时何地,都具有一种乘风破浪的力量,让人的心灵变得更加强大,让一个人加倍地去热爱生活。

同时,我们一定也不要忘了,苦难面前,每一个心中有爱、热爱生活的人都值得去尊重。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709.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月31日 09:33
下一篇 2023年1月31日 09:38

相关推荐

  • 圆明园观后感(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一个宏伟的园林在斑驳的火影中无可挽留地消逝了,一个曾经辉煌的庞大帝国在历史进程中飘摇没落,这个宏伟的园林是圆明园,这个庞大帝国是清朝。如今,矗立的几根残柱印照着圆明园这段屈辱的历史…

    2023年1月10日
  • 读后感作文800字左右范文《傅雷家书》

    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在战争年代对亲友的挂念;“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是张籍客居异乡时难平的情绪。过去,家书不仅是一封给家人问候的信件,也是一条维系亲人情感的纽带,还是一座沟通亲人思…

    体裁作文 2022年5月2日
  • 居里夫人读后感,读《居里夫人》有感精选范文

    暑假里,我找到了人生的楷模,生活的榜样——居里夫人。她的一生,对于我,有着太多太多的启示。 她曾是一个穷苦的波兰女孩,她也是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对知识的向往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

    2022年12月19日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不畏艰难,憧憬美好)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名为《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书,它给了我无限启迪,本书是由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所写的自传。 海伦在不到两岁时,由于一场疾病而失明、失聪。从此,她的世界变得黑暗无声,…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6日
  • 须尾俱全小说末日乐园主要内容简介和读后感

    有人说,人类终究会灭亡;有人说,末日必然降临 ; 我说,哪怕天崩地裂,哪怕只剩一个中国人,我们终究不会屈服于那必然的结果,就算粉骨碎身,哪怕前途无路,我们一定会迸发出最后的怒吼。 …

    2021年12月7日
  • 紫日观后感(考验人性的电影)

    听朋友讲《紫日》这部电影很不错,于是我通过手机一口气看了两遍,确实该片在选材、拍摄技巧等方面真的很好。 该片以二战即将结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小伙老杨、一个苏联红军娜军医和一…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2日
  • 让子弹飞观后感(难以超越的经典)

    “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走四方。任何时候都要缴不缴不行,你们想想,你带着老婆出了城,吃着火锅,还唱着歌。”这是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里经典台词,这部电影用他独具一格的黑色幽默诠…

    体裁作文 2023年1月11日
  • 鲁西西传读后感(活在童话的世界)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周末。好风清凉,好书悦目,我就以郑渊洁童话——《鲁西西传》来度过这个节日吧。这个下午,在鲁西西、皮皮鲁兄妹俩的陪伴下,我徜徉在浪漫奇幻而冒险刺激的童话…

    体裁作文 2023年2月2日
  • 我的兄弟姐妹观后感(血浓于水的亲情)

    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积蓄,无论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亲子情,还是兄弟姐妹之间的手足情,我们最先感受到的和最早学着去表达的都是至亲之情。 亲情是与生俱来、至死不休的,也是…

    2023年1月14日
  • 教育心得体会(教育教学心得体会范文)

    一个学期的工作基本已结束,本人在学校领导下顺利了完成学校的各项工作。此刻本学期教育教学心得归纳如下: 1、本学期,本人在开学初就努力学习数控专业相关知识,上课要给学生“一碗水”,教…

    2023年2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