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后感
亚当斯密
一、论国家的收入
经过3个月的持续阅读,今天终于看完了被称为经济学圣经的亚当斯密所写的《国富论》。67.6万字,502页,国富论共分为五章。刚看完的第五章的主题内容是论国家的收入。
由于国富论内容太多,所以会分五节来记录该书所描写的主要内容,在论国家的收入这一个章节中,国富论主要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
其一、国家的作用:主要是三个方面,其一是保护国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二为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正义公平;其三是对社会公共财产开发利用及保护。
其二、国家的支出:主要包含国防费用、司法经费、公共工程和机关的费用这三类,到现在,一国的支出也主要是这三方面,其中公共工程及机关费用所占的比例日益扩大。
其三、国家的收入来源:收入来源有三,其一为国家控制的生产资料所能贡献的利润和收益,包括地租、国有资产利润等;其二为赋税,此为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三为公债,也称之为国债,就是以国家为主体发行的债券。
亚当斯密应该说非常重视国家的收入这一个内容,在国富论中,用了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来阐述上述所列的三个问题,作为两百多年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23-1790年)所生活的年代,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也是世界大航海后的全球经济快速发展期,那个时候的英国为日不落帝国,所占领的殖民地有北美洲、印度等地,而当时中国正处于乾隆中晚期,那时候的世界经济,如果用GDP对比,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而英国得益于于工业革命的技术创新进步,社会生产力得以大幅度提高,同时英国源于对国际贸易的主导,其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可以说亚当斯密写作时,是一个社会繁荣进步,经济快速增长的时代。正是居于这样的社会背景,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于国家的作用、支出、收入都有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也正因于此,240年后看国富论,依然会感觉其对国家的描述,入木三分。
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句话:“一句话,当人民对政府的公正失去信任时,这个国家的商业和制造业也必然不会得到长远发展。”(国富论第五章论国家的收入节选)。放到现在,2019年,感觉依然十分适用。
作为经济学界的圣经 ,国富论可以说很完整的讲述了国家如何做,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虽然作者有一定的地域偏见及时代背景,但经济基础和经济理论是不变的,从国富论的角度出发,2019年的中国也需要深度思考国家该怎样做?国家如何管理支出及收入?国家如何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公正?
如果一国国民没法感受到国家朝更公正、更稳定、更安全的方向发展,该国的经济也必定不可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以上为国富论第五章阅读后的部分观点。如有不对,请批评指正。
国家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让民众感受到公正
二、论国际贸易
在国富论中,第四章起名为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可通读全章,看到更多的是亚当斯密对重商主义、限制进口、出口退税、奖励金、通商条约、殖民地等涉及国际贸易的内容,可能在亚当斯密的概念中,凡涉及国家干预经济的内容就属于政治经济学。
由于我所理解的政治经济学更多的是强调国家与市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国家维持社会稳定及国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各种管理制度,所以在理解上,无法同意亚当斯密将自己所写的第四章纳入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在我看来,重商主义、限制进口等更准确而言应该归属于国际贸易的内容。
这里有一个名词解释一下:
“重商主义——18世纪在欧洲受欢迎的经济管理体现,它建立在这样的信念上:一国的国力基于通过贸易顺差——既出口额大于进口额所能获得的财富,这是16、17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或者说经济体系,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体系。”(引号内容来源于国富论236页)。
这个理论目前依然有许多经济学家引用,包括中国国内目前奉行的国际贸易政策。从具体表现上看就是,为了维持贸易顺差,一国政府会倾向于通过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出口退税(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奖励金(降低出口商品的成本)等手段,在国际贸易体系中,提高本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从而实现出口大于进口的目的,达到吸收贸易逆差国的资本流入本国,借以提高本国的资源条件,从而增加本国的国民总收入,以实现经济的增长。
亚当斯密由于是坚定的市场经济倡导者,其一直提倡小政府理念,所以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第四章几乎每页都可以看到这样的意思——重商主义提出的绝大多数的维护贸易顺差的手段,都在某种程度扭曲了市场在资源调配中的决定性作用,从长期看都是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国家应该减少监管,应该放手由市场自发调节进出口。也许是由于时代背景,也可能由于其他原因,亚当斯密并没有完成对重商主义的批判,只是在字里行间表达了与重商主义观念不一致的思想和理论。
回到现实,回到本文所述的国际贸易体系,在我看来,国际贸易的最大作用和好处主要是两个,其一让市场扩大,其二促进了社会分工并使得生产效率提升。市场扩大比较容易理解,比如中国目前是全世界最大的商品生产国,各种细分市场的商品,尤其是家电类产品(手机、空调、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其主要生产地都是中国,如果没有国际贸易,中国已经形成的生产体系就会出现生产过剩。所以对于目前的中国而言,因为国内的生产体系已经形成,我们已经建立并形成了自己的工业体系,短期内实现改变不是太现实的事情,所以相比于世界上的任何国家,中国都更需要国际贸易的自由但又有序的发展。但是否意味着我们必须要追求贸易顺差呢?我的观念是,贸易顺差来源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日益上升,我国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有限度,贸易顺差用最简单的言语表述就是,我们通过劳动及资源投入,生产出来了商品,但本国消费不完,那么就出口到外国,而外国给予的是本国无法流通的纸币,其实这种贸易顺差实现的外汇储备,类似一种债券。也就是逆差国用债券,购买了顺差国的各种商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短期看顺差有利,但长期看,贸易顺差就如同几个世纪前的殖民地一般,顺差国就是逆差国的殖民地。
更简单的说,我反对维护贸易顺差,从社会分工的角度,出口等于进口是对一国人民最公平和合理的劳动奖励。
除了顺差逆差外,关税、出口退税等都可以单独成文书写,本文不做累述。
希望看完本文,你对重商主义有所了解,对国际贸易有初步认识,最好能理解贸易顺差的意义和缺陷。
国际贸易扩大了市场并提高了社会分工
三、农业的问题
在国富论的第三篇,亚当斯密精炼而且抽象的归纳了财富的自然积累、欧洲农业发展的情况、都市的发展、城市工商业对农业的促进等几个内容。国富论中,第三篇是亚当斯密着墨最少的一个章节,也是我写读后感相对费劲的一个章节。
在亚当斯密的理论体系中,他对于农业十分看重,在他的观念和认识中,对于土地的改良及农业的投入,是最有效率也是对人类社会意义最大的投入,但由于产权、地租归属等原因,由于社会制度的障碍和限制,任何国家的农业发展都不够高效。在欧洲中世纪也是如此,由于地主土地众多,各大地主可以向佃户收取的地租很多,地主没有对土地进行改良的迫切动力,而佃户由于自己对土地没有产权,也不会把资金投入太多到土地改良上,所以农业的发展也就会受到抑制,而伴随国际贸易的兴起以及殖民地的诞生,由于全球更多的资源可以被欧洲所使用,所以地主及国王(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都没有投入资金改良土地的动力,甚至有些地方由于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得农产品进口,导致该地区出现部分土地荒芜和土地生产力下降的情况。
虽然亚当斯密提出国富论至今已经过去了约250年,但结合我国当前的农村现状,也可以看到我们的农村土地出现了欧洲中世纪的情况,由于当前(2018、2019年)我国的工业发展迅猛,同时国际贸易日益便捷,美国的大豆牛肉、俄罗斯的冻鱼和小麦、智利的水果、东南亚的水果大米橡胶、巴西的鸡肉和大豆……中国2018年已经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而我们的18亿亩耕地中,至少我老家的许多土地并没有很好的被开发和利用,我儿童时期每块地都会被播种两季,但此次春节回家,许多耕作难度不大的平整的土地,也都放荒了,家里亲戚说现在许多土地只种植一季了,因为种植两季也不会增加多少收入,更可怕的是贫困户也只种植一季,因为我们伟大的扶贫政策,贫困户觉得反正国家会养我的,干嘛累死累活呢………?
看来经济学确实管用,250年前的理论,目前也可以适用。再回到国富论,国富论第三章也介绍了城市的发展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对农业的促进,大致意思就是由于社会分工的细化及市场的扩大,人民的收入及生活水平会逐步提高,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资财来生儿育女,人口就会得到增长,而人口的增长以及城市的扩大,必然会对农产品数量及质量都会提出更大的要求,需求提高了,所以城市周边的农村及农业也将得到更有效的发展。
放到现实社会,21世纪的中国,似乎也对也不对,对的是的确大多数地区,城市边缘的农村由于可以种植蔬菜、可以养殖家禽及牛羊,其收入是会比偏远地区的农村和农户收入要高很多,这也促使城市周边的农村生产者(目前中国为集体户口的农民)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农业的扩大再生产,从这个角度看确实城市及城市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及农业发展。也不对是居于中国高强度的政府管控体系,目前中国世界工厂的身份,中国世界房屋制造厂的身份,中国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依赖,导致许多的城市周边的农村被纳入城市开发范围,农业用地被调整为城市用地及工业用地,整个城市周边的农业从根上被干掉了,这一点是与亚当斯密国富论中完全不同的结论。
希望在城市发展时,我们的各级地方政府,也能用一些经济学的思维,思考比较优势,思考经济发展基础,思考究竟什么样的产业符合本地,与本地人民的能力及兴趣匹配。
以上为国富论第三章看完所想到的。
农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发展互相促进
四、资本的流通、积累和作用
在国富论第二章,亚当斯密介绍了资本的性质、累积和作用。不过略显遗憾的,在这一章中,亚当斯密并没有十分清晰的界定什么是资本,在他的观念中,由于市场是依靠交换而形成,所以经济个体在交换前必须要积累一定量的可被他人需要的资财,从而实现交换别人积累的商品,而积累的资财就可以称之为资本。也就是资金、存货、生产资料等有形物和无形物,都可称之为资本。
而资本的用途主要有三类,其一是满足个人需求的消费;其二是固定的资本,包括土地、房屋、生产设备设施等;其三是流动资本,包括原材料、实现再生产的各项资源及资料等。满足个人消费的资本是不具备利润贡献功能的,对经济个体而言,该部分消费完是不会对社会经济增长带来促进的。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当经济个体进行再生产行为时,会形成可供他人需求的商品积累,无论这些商品是否完成交换,都形成了社会总商品的增长,或早或晚都会在市场上形成商品供应及完成交换,故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对社会经济增长有贡献作用的。
其实亚当斯密在第一章介绍商品成本时就已经提出,地租、工资、资本利润是构成商品成本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任何一类或者说任何人的资本当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时,获取合理的利润,形成资本的增长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没有利润,那么资本所有者将丧失再生产的经济动力。这与现实生活所接触的社会现实也是吻合和匹配的。亚当斯密在第二章再次强调了利润对资本投入再生产的刺激及推动作用,社会也因为资本可以实现利润这一现实,在不断的实现市场扩大、社会总需求提升,而伴随市场扩大及需求提升,社会分工将更规范更细,分工更清晰,生产力也将得到更大的提升。
在第二章中,亚当斯密再次强调了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由于社会背景和历史原因,亚当斯密把大部分的服务业和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产业都纳入到非生产性劳动中,而且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非生产性劳动的轻蔑,这一点与现在的社会就不是太匹配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伴随人工智能及工业机械化的发展,以后越来愈多的生产性劳动都会被机械和人工智能给占领,而经济个体的个人将必须要寻找或者说从事服务于他人的,给予他人精神及文化提升的服务业,比如NBA、影视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也包括法律咨询、财务咨询、企业战略发展咨询等需要高智力及专业的高端服务业,还包括各类新材料新技术的研发、新理论及新思想的诞生等研发思考类产业。这些是亚当斯密所没有意识到的,但这些是社会现实正在发生着的。
综述:国富论认为经济个体过去所积累的各类资财都可称之为资本,而且再一次强调了利润对资本投入再生产的重要作用,也同时提出伴随资本的投入再生产,市场的扩大及分工的细化会更进一步提升社会总体的劳动生产力,从而实现经济的增长。
这就是国富论中有关资本的介绍。
资本可促进社会再生产扩大
五、论生产要素
这是第五节读后感了,也是可算得上国富论这本书最重要内容的归纳。
说一点题外话,以前读书,尤其是科技类或者专业类著作,包括教科书,特别烦第一章,感觉都是说一些概念、论调等,觉得十分空泛,看起来不过瘾。伴随年龄及阅历的增长,发觉以前的认识错误的十分离谱,绝大部的科技或者专业类书籍,第一章总是十分重要的,作者在写东西的时候,也会仔细归纳好自己的思维结构,自己的理论体系,自己的最核心的写作目的,然后大部分都会在第一章给进行归纳性的阐述。国富论就是如此,第一章写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分工的原因及结果,写了生产的三要素,写了商品成本的构成等。我个人的观点,在第一章中,或者说亚当斯密的最重要的贡献,应该是生产要素这一部分的内容。
言归正传,在生产要素的界定方面,其实西方经济学也一直有分歧,就包括知名人物熊彼得把企业家精神纳入生产要素中,比如也有的经济学家把科技创新纳入生产要素中,我看过熊彼得的《经济学原理》,也看过一些所谓把科技创新放入生产要素中的文章,都觉得不够完整也不够全面,而且与亚当斯密相比,总是存在或多或少的思维结构上的偏差。在国富论中,亚当斯密介绍完社会分工以及市场后,就重点说了生产的三要素:土地、资金、人(劳动)。如果用马克思的经济理论分析,则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只有一个,那就是人。但结合社会现实,结合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生活和与我们收入支出息息相关的社会环境,即使是250年过去了,依然会发现亚当斯密把人类社会的生产行为归纳的更为完整。
先说土地:在农业社会或者工业社会包括现代社会,任何的生产行为都需要生产场地,农业需要土地种植,工业需要工厂生产,哪怕服务业也需要营业场所开展服务,所以土地是进行生产的第一要素。
再说资本:这就与现实结合更紧密了,由于社会是一个整体,当你做任何一个经济行为的时候,需要思考的是别人是否会认同并参与进来,经常看到一些有毒的鸡汤灌输某位创业大伽或者企业大佬是如何通过画大饼,如何通过三寸不烂之舌吸引了几个人与之一起创业,最后成为中国最牛逼的企业等,但这些当作演义来听就可以了,现实社会没有那么多虚的和假的,没有钱想创业,那属于典型的意淫,不可能落地,哪怕你开个小超市,你做个再小的企业,启动资本总是需要的,所以资本是生产的第二要素,没有一点值得怀疑的地方。
最后说人:也是对于经济学而言,最头疼也最纠结的一个元素,如果从社会学及哲学的角度,土地、资本都是有人所控制和掌握的,即便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国家,其代表国家执行的依然是人,所以从某种角度看,或者说从哲学的角度看,人是整个生产活动最主要的要素。但由于社会现实中经常出现土地、资本与人的分离,所以在进行社会生产时,如果只考虑人这一生产要素,就不能客观且公正的对待生产成本,举例:如果只考虑人,不考虑土地及资本收益,那么所有的生产行为的利润回报,必然只有人这一个选项,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交给国家的税费、交给资源提供者的地租都是生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要想实现使人成为惟一的生产要素,那就是要实现理论上的按需生产,实现共产主义,而中国解放后曾经用近30年的可怕的代价告诉我们,在物质水平匮乏的阶段,盲目执行共产主义的路线和生产手段,是对经济增长最大的负面影响。所以在现实社会,人、资金、土地是整个社会的生产三要素。
以上是国富论的最后一篇读后感,介绍再多,不如你自己买一本详细阅读。如果要我选出一本最值得阅读的经济学著作,《国富论》必然排名第一。
看书,看好书,好好看书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