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是深刻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一场酒宴。
这是公元前206年的一天,于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刘邦及其主要部属。
项羽、刘邦奉楚怀王之命,兵分两路西进攻打秦国的都城咸阳。一路从黄河以南,一路从黄河以北。楚怀王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结果刘邦“先诸侯至霸上”——“沛公破秦军入武关,遂至霸上,使人约降子婴。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沛公遂入咸阳,封宫室府库,还军霸上。”(《史记·秦始皇本纪》)他听从一个部属的建议,拒关自守,打算按照楚怀王的约定王于关中。
项羽大军随后也到了。他绝对不能容忍刘邦独占了胜利果实。在项羽的眼中,他刘邦是个什么东西?充其量只是乡下一个不务正业的流氓而已。当年刘邦带领一帮子造反的朋友投奔到项羽叔父项梁的麾下,项羽从来没有正眼看过他。加之他项羽武功过人,力能扛鼎,在此之前已经杀宋义,破秦军,“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所以,项羽从骨子里瞧不起刘邦。现在,就是这个人居然在他之前进了咸阳,并且还竟然敢阻挡自己大军的进攻。于是,“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这充分显露了项羽的霸气。项羽的个性当然也较为复杂,但“霸”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并且他自己也颇为欣赏这种个性,因为后来他自封为“西楚霸王”。
在中国文化中,“霸”含有强权、武力、蛮横、欺压等义,并不是一个好字眼。司马迁认为项羽“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史记·项羽本纪》),这就道出了项羽性格上的缺陷。说项羽力敌万人,当然有些夸张,但项羽确实勇猛,这是事实。过分勇猛的人往往在谋略上就欠缺一些,有鲁莽、轻率之嫌。中国历史上类似项羽这样的勇将还有不少,为公众所熟悉的有张飞、程咬金、牛皋、李逵,等等,但这些人只是部将,全都无缘独当一面的首领乃至处理一国大事的元首,所以,他们的寡谋只会造成某次战役的失败,而不会造成整个局势根本性的转折。
而《鸿门宴》恰恰是项羽、刘邦争夺天下时关键的一个节点。
在这关键节点上项羽的叔父项伯把项羽第二天军事行动的情报告诉了刘邦的高级谋士张良,因为张良曾经救过他,他现在也要救张良,否则张良就会死于乱军之中。但项伯就没有从侄儿项羽的角度想一想这就是泄露军事机密,更没有想到刘邦就是他们项家最危险的敌人。这也显示了项羽集团内部管理松散,缺少统一的战略思维。
项伯要张良跟他一起走,但张良不忍心丢下刘邦不管,他要告诉刘邦这件事。刘邦立马就意识到马上会遇到灭顶之灾,迅速心生一计,他要笼络住项伯这个救星。他让张良把项伯请进来,立即结为兄弟,并约为儿女亲家,解释说自己根本不敢背弃项王,自己日夜在盼望项王大军到来,之所以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止其他强盗和意外事变,根本不是为了阻止项王的军队。并拜托项伯回去跟项王说清楚此中原由,自己明天一大早就去向项王谢罪!项伯相信了刘邦这番话,果然回去跟项羽说了。于是,军事行动取消,举起的刀放了下来。刘邦面临的一场巨大的危机消除了。
这件事的变化就在转瞬之间。刘邦的快速反应,巧妙应对,恰当的说辞,收到了奇妙的效果。
刘邦的个性跟项羽完全不同。他出身平民,又没有过人的武艺,所以他不像项羽那样过分相信武力,他比较油滑,长于机变,并且善于用人。在刘邦的身边,当时已经聚集了一批文武贤才,如张良、萧何,樊哙、夏侯婴等人,皆一代英杰。后来,韩信、陈平等大批人才皆投奔刘邦帐下。项羽跟刘邦不同,他过分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别人。他虽然尊称范增为“亚父”,却并不听范增的计谋。所以,刘邦也笑他“仅有一范增而不能用”(《史记·高祖本纪》)。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果然来到项羽军营谢罪。他只带了一百多人,显然不是来厮杀的。项王接见了他。刘邦非常诚恳地向项王表明心迹,说自己能先入关破秦,那实在是一个意外,连自己都没有想到过。至于说自己想要图谋对抗项王,那一定是有小人在其中挑拨。项王说,是的,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哪里会怀疑你呢!
噢,曹无伤。——刘邦记住了这个名字。当天,刘邦就让这个人从人世消失了。
项羽就是这样的天真,他竟然一下子就相信了刘邦的说辞,竟然就那么主动地把对自己有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秘密情报提供者招供了出来。这真是头脑太简单了!这就注定了他在刀光剑影、勾心斗角的政权争夺战中将会处于下风。
项羽的谋士范增希望项羽能够抓住刘邦送上门来的机会把他杀了,以绝后患。几次暗示,项羽都不为所动。范增急了,出帐去找项羽的堂弟项庄,要他进去借舞剑取乐之名杀了刘邦。项庄进去了,拔剑舞了起来,正要得手之时,项伯却拔剑对舞起来。项伯已经看出项庄杀刘邦的意图,但他要保护刘邦,所以他常常用身子掩护刘邦,让项庄难以下手。
此时情况危急万分。张良出帐去找樊哙。樊哙本一屠狗莽夫,但他粗中有细,不仅勇猛,也有智谋。此时,他进帐气势汹汹,凶猛过人,项王一见,即为之戒备。但当得知是刘邦参乘之后,就颇为喜欢上樊哙的威猛了,招待樊哙喝酒吃肉。樊哙趁机为刘邦陈词叙功,谴责那听信小人之言,想要诛杀功臣的人……
樊哙一番话竟然说得项羽无言可对。这显示了项羽个性老实,并且拙于言辞的一面。在激烈复杂风云变幻的军事和政治斗争中,项羽真的缺乏那种窥破表象把握实质的本领。
刘邦看出项羽此时还没有拿定主意要加害于他,赶紧想要“走为上”。他借口要上一下厕所,并把樊哙带了出去。樊哙看出当时局势极为凶险,力主立即逃走。于是,刘邦金蝉脱壳,逃离虎口。尽管范增还不甘心,但蛟龙已经走脱。
后人评价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是“妇人之仁”——他有时“为人不忍”,但他有时又极为残忍,他坑杀二十万秦兵而得暴虐之名,也是他后来失败的一个因素。
鸿门宴仅是楚汉相争大戏极为短暂的一幕。我们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到人物个性对其事业成败的深刻影响。
鸿门宴之后又经过四年的反复较量,刘邦终于把项羽包围在垓下。当时尽管项羽已经兵微将寡,身陷重围,但本来还是可以逃脱的。乌江亭长搞了一只船来,希望项王渡过江去,以图东山再起。乌江亭长说:“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史记·项羽本纪》)但项王拒绝了。他要成就一位英雄式的死亡,他苦战之后,自刎而死。当时他还很年轻,才三十岁,还是个青年。
这又是项羽性格上的一个弱点:缺少韧性。历史上转败为胜的例子太多太多。项羽如果渡过江去,历史或许又有另一番格局……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5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