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高中课程里,有一段讲莫高窟的课程吗?里面提到了一个人,他的名字叫王圆箓。他被很多人称为敦煌石窟的罪人!
王圆箓
就是这个莫高窟的道士,阴差阳错的做了堂堂佛教圣地的当家人,进而为了一己私利,将一批批祖先遗赠亲手送给了外国人,导致敦煌研究院的专家们不得不倍受屈辱的从外国博物馆买来敦煌文献的微缩胶卷去搞研究,既可笑又可悲。
结果就是这样一个结果,但终究是有一些疑惑。余秋雨先生在文中提出了第一个疑惑
是啊,佛教圣地为什么要一个道士去管?先不管这个王圆箓有多大能耐,至少他不是本专业吧,而且从他后来的事迹来看,应该也没有很高的思想觉悟才是,那他怎么能成为佛教圣地当家人的呢?这里边,逃不开人情世故。
王圆箓1849年生于湖北麻城,光绪初年,王圆箓一路北上到了甘肃肃州(今酒泉),为了填饱肚子,加入肃州巡防营从军。王圆箓退伍后,便开始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取道号“法真”,一边传道一边体验风土人情。他一路向西,于1897年来到了甘肃敦煌,后通过修缮佛像寺庙,出售手抄经文,代写醮章,积累了财富,在莫高窟第16窟东侧建起太清宫道观。不得不说,这是个有心的道士,花佛家的钱,做道家的事。为什么他是当家人,很简单,因为他能赚到钱,赚到钱,才能弘扬佛法,传扬道教。
余秋雨先生也很可惜王圆箓在修缮寺庙环境时粉刷了石壁,毁坏了文物,文中不禁提到:
余秋雨先生提出的第二个疑惑,“请等一等,可是,等什么呢?”是啊,等什么呢?当王圆箓发现宝洞里的文物后,县长,甘肃学台叶炽昌等官员们都知道了,叶炽昌建议藩台把这些文物运到省城保管。但是东西很多,运费不低,官僚们又犹豫了。只有王道士一次次随手取一点出来的文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理由竟然是没人给包邮!你看,等什么呢?作为老百姓,文物上交政府,这觉悟在那个年代,已经不错了,但结果是我交了,你不管!
而恰恰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等等闻着味儿就来了,这里我也有个疑问,那些老外是怎么知道的?我也有所猜测,大概是做官的接触到这些所谓的”大家”们,或聊起或送礼,让这些家伙知道了宝洞的存在,而且这些人他们识货,还很狡猾,他们有了这个消息后,转过头来直接去了货源地,没有经中间人的手。“没有任何关卡,没有任何手续,外国人直接走到了那个洞窟跟前。洞窟砌了一道砖、上了一把锁,钥匙挂在王道士的裤腰带上…”。一把锁,锁住了自家老爷不要的东西。。。
“1905年10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1907年5月,匈牙利人斯坦因用一迭子银元换取了24大箱经卷、5箱织绢和绘画;1908年7月,法国人怕希和又用少量银元换去了10大车、6000多卷写本和画卷;1911年10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想象的低价换取了300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1914年,斯坦国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元换去了5大箱、600多卷经卷;”
余秋雨先生想要拦下车队阻止文物的流失,但转念又提出了第三个疑惑:
有人说王圆箓是千古罪人,但我觉得不是。试想一下,如果你在那个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发现一个宝洞,里面是一些你不懂不认识的东西,上交政府没人管,有人来买,你会卖掉吗?可恨的是一众官员们,竟然嫌弃没有人包邮,他们是识货的,不然也不会送到老外的手上做起了二道贩子,结果老外转过头直接省去中间商,去了货源地进货去了,这个锅,王道士背不起,谁的错?时代如此,时代造就了人,王圆箓如果知道是这样的结果,想必不会如此。在余先生的文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无奈与悲哀,为官尚不作为,何苦为难百姓?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ticaizuowen/36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