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

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在陕西武功县的一个官僚家庭,生下一个婴儿,其父李渊希望孩子长大后能“济世安民”,故取名“世民”。这就是后来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和隋炀帝杨广是姨表兄弟,早年他作过几任郡太守,后来被调到中央作殿内少监,管理皇室的衣食住行,后又改任卫尉少卿,负责宫廷保卫。李渊长期周旋在皇帝的周围,李世民自幼聪明能干,颇得父亲的喜爱。李渊宦游各地,李世民常常跟在身边,使他有机会亲眼目睹隋帝国兴盛衰亡的现实。

公元616年(大业十二年)末,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次年瓦岗军占领了洛口,上百万大军围困洛阳。隋炀帝逃往扬州再也不敢回去了。各地农民几乎全都参加了起义队伍。隋朝地方官见大势已去,也纷纷自树旗帜,宣布独立。李世民积极地招兵买马,收揽豪杰,再三督促父亲早日掀起反隋大旗。公元617年(大业十三年)李渊把他的军队分为两部,一部由长子李建成统领,另一部由李世民统领,自太原出发,沿汾水而下,渡黄河,直扑长安。沿途农民起义军纷纷加入队伍。李世民的部下马上发展到十三万人。这年11月,长安攻陷,炀帝之孙杨侑被李渊拥立为帝。李渊自己以大丞相掌握国政。次年,炀帝在扬州兵变被杀,李渊废杨侑而自立国号为唐,改元武德。中国进入一个新朝代。

唐政府第一个对手是西部近邻。金城豪族薛举公元617年起兵反隋,攻占周围地区,士兵发展到三十万人,其中有许多隋朝牧场的牧奴。唐建国后,李世民以秦王身份,统兵征讨薛举。经过两次交战,付出巨大代价,才把这一政权消灭。唐政府解除后顾之忧。

但此后不久,东方形势大变,唐帝国面临的局面更加严峻起来。公元618年突厥怂恿占据马邑(山西朔县)的傀儡刘武周统兵南下,席卷今山西地区。李渊见形势严重,主张放弃河东坚守黄河,李世民却极力反对这个意见,主动请战要精兵三万,保证收复太原,李渊同意了。李世民率众在11月份踏着坚冰渡过黄河,进驻柏壁,与刘武周主力宋金刚部相持。次年四月,宋金刚粮尽撤退,李世民全力出击,在介休双方交战,宋金刚大败,与刘武周逃入突厥后被突厥处死。唐帝国收复太原,转危为安。

唐太宗李世民简介和历史事迹概括(李世民生平简介和一生经历)

消灭刘武周后,唐帝国将兵锋指向东方的郑国,公元620年李世民统帅各路人马进攻东都,河南郡县相继降服,洛阳被包围。占据河北自称夏王的窦建德为保全自己,接受占据洛阳的隋将王世充的求援,亲率大军十万援救东都。李世民果断分兵两路:一路继续围攻东都,另一路进驻虎牢,把守要塞,挡住窦建德的路。双方相持两个月左右,窦建德疲沓起来。公元621年5月李世民利用窦建德召见群臣的间隙,发动猛烈的攻击。

窦建德战败被俘,被牵至洛阳城下。王世充绝望了,只好开门迎接李世民。

7月,李世民凯旋回京。李渊下令将窦建德和其他农民起义军领袖绑赴刑场杀头示众,其他部属发配边疆,同时下令窦建德的部将限期到达长安报到。这就迫使窦建德的部属不得不重新拿起武器进行战斗。他们推举刘黑闼为首领,纠集一百多人突然占领潭南县城,窦建德散在各地的部属也纷纷响应。半年中,全部占领原来的领土。李渊无奈,再派李世民前去镇压。经过几次战役,刘黑闼战败,逃入突厥。等李世民撤军后,刘黑闼依靠突厥的力量又打回老家来,并且再度占领原来的地方。最后李渊改派李建成去镇压,李建成采纳魏征的建议把俘虏全部放回。这些俘虏回到刘黑闼营中散布消息:“你们的家眷都回去了,你们也回去吧!”刘黑闼的士兵果然纷纷离去,甚至捆绑首领投降唐朝。刘黑闼渐渐不能支持,只好向北逃窜,后终被部将所捕,送往唐营被杀。

全国虽实现了统一,但唐皇室却酝酿着一场尖锐的斗争。

李世民兄弟四人,长兄建成即太子,李世民第二,三弟玄霸,少年早死,四弟元吉封齐王。李世民是太原起兵的策划者,进攻长安的先锋,削平群雄、统一全国的主帅,因此深受父亲的喜爱。但在公元621年,父子之间出现了裂痕。这一年李世民率大军出征,一举消灭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两支大的封建割据势力,进入东都后,他采取的许多重大措施未能按李渊的意旨。尤其见他把王世充和窦建德的部属归于麾下,使他的实力威信大大提高,李渊因此而闷闷不乐。

随着天下大定,年近花甲的李渊沉缅于酒色,拒绝进谏,好听一些嫔妃的话,在嫔妃的挑唆下,渐渐疏远了李世民。再加上624年全国已统一,做为军事统帅的李世民已渐渐失去作用。建成继承帝位便确定无疑了。但李世民的威望卓著,在他的周围有一大群虎将,形成一个牢固的集团。他像一颗根深蒂固的大树,挡住了李建成通往帝位的道路。

李建成的亲信魏征劝建成早早除掉这颗大树,李建成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利用太子地位,积极扩张实力,培养亲信;二是挖秦王的墙角,对秦王的幕僚,能拉则拉之,不能拉则铲除。务必把秦王府的一班人瓦解,然后再除去秦王。

公元622年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李渊这次派李建成消灭叛匪。建成不费吹灰之力,平定叛乱,并收罗一些爪牙。

公元624年,李建成广招武士屯住东宫附近。这年夏天,他利用李渊赴仁智宫避暑,自己留守长安的机会,企图发动兵变,杀死李世民。由于被人告发,李渊几乎废掉他的太子地位,李建成也收敛了些。

公元626年的一天夜里,建成召世民饮酒,世民回家后突然心头绞痛,吐出大口大口的鲜血。李渊闻讯,亲自到住所探望,这时他才觉察出他们兄弟之间的斗争十分尖锐。于是决定让李世民驻守洛阳。建成知道洛阳是世民的老巢,李世民回洛阳无异于放虎归山。于是活动李渊的宠臣让李渊改变主意。这时突厥入侵,建成让李元吉带兵,统帅秦府官兵。

6月初的一天,秦王李世民的厅堂里挤满一些人,李世民正中坐,面色阴沉。他的妻兄长孙无忌说:“太子率更丞王胫今天来了份密报:齐王元吉要出征突厥。父皇旨意,把秦王府的将领一起拨归齐王部下,太子和齐王约定,在昆明池举行的欢送宴上将你杀死,假报暴病而亡,使人劝说父皇传位太子,将秦府将帅一律斩杀。”尉迟敬德说:“人虽不惜死,但如今正是天赐良机,全体官兵愿誓死保卫殿下,大王祸在眼前,但无动无衷,纵大王不计个人生死,难道不为国家社稷着想?大王处事犹豫,算不上智;当断不断,算不上勇。如今大王亲信士兵八百多人都已进入王府待命,形势如此还撒手不干吗?大王如不动手,我敬德只能逃往山野,不能坐等杀头。”于是李世民横下一条心,决心大干一场。

6月3日清晨,太白星穿过正空。太史令傅奕奏称“太白星出现在天空秦的分野,秦王当得天下。”李渊乘机试探世民,就把这个奏报给李世民,李世民乘机把建成、元吉如何淫乱后宫,如何搞诡计,全部奏上去,李渊大惊,说“明天命人审讯,你可早来见我。”

张嫣婕正好探知此事告之建成。

6月4日,建成和元吉深信李渊在自己这边,一同入宫打探消息。行至离玄武门不远的湖殿,发现守门的士兵不是原来人马,而是全副武装的秦府人马。两人拨马而逃,元吉准备射杀李世民,仓皇三次拉弓却拉不开弓。李世民一箭将建成射死,元吉被部下射落马下。这时李世民也被树枝所阻坠下马来,元吉夺弓想掐死世民,却被尉迟敬德追杀而死。

玄武门在决斗时,李渊正在后宫划船取乐。当尉迟敬德手持长矛,直奔他身边,李渊才惊问道“今天是谁叛乱?你来干什么?”敬德说是来保卫圣驾。大臣萧蠫、陈叔达说:“建成、元吉嫉妒世民,阴谋害之,如今已被秦王杀死。秦王功盖天下,万众归心,陛下立他为太子,托付他国家大事,天下便太平无事了。”李渊无奈,当即答应,命大臣宇文士及在太极殿宣布各府军士归秦王指挥,建成的部属各个罢散。

建成、元吉死了,他们的十几个儿子也被处死。李渊深知如不让位,父子间的矛盾会更加深。因此他诏命天下,军国大事一律由秦王处理。这年八月皇位正式传给李世民,从此唐帝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公元628年8月,李世民登上皇位宝座,次年改元“贞观”,但他面临的政治形势却并不是那么美妙。那时候,农民战争刚刚结束,政府对各地区的统治还不稳固,加之连年灾荒,生产萧条,人口流动,许多农民军的头目还隐匿在民间,仍然是革命风暴的沃土。如何避免人民起来暴动,仍然是当务之急,这就牵涉到对人民的看法问题。

李世民即位后,一部隋朝的兴亡史向他提示出:人民好比是水,国君好比是舟。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这是一条真理。

李世民君臣总结隋朝灭亡的原因是:隋朝对人民“动之也”。怎样避免人民起来造反呢?关键是静止。李世民君臣反复强调,“静之则安,动之则死。”

李世民目睹大规模的工程营造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于是他竭力避免过多的劳民伤财。为了减轻物资运输的压力,下令不在洛阳修造宫室。贞观四年他下令修乾阳殿。

张玄素上奏说:“假如动工修乾阳殿,终究不过是大乱罢了。”于是李世民下令所有工程一律停止。

李世民执政的二十年中,为避免大规模巡视给人民造成更大的负担。所以他的活动大都在长安、洛阳一带。

李世民对隋炀帝的好大喜功的印象是深刻的。所以他即位以后,对外关系采取十分谨慎的态度。贞观时代,周围有许多强大的敌手,处置不当,就会引起极严重后果。

李世民君臣采取的总方针是“务静方内而不求辟土”,行动上就是能谈和就谈和,能和亲就和亲,但决不屈服和投降,而且以坚强的武备为后盾。

李世民非常重视人才的选拔。他选拔人才的总原则是“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

李世民身边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居安思危”、“善始克终”是魏征要求李世民时刻不忘的座右铭。凡是影响居安思危、善终克终的言行,魏征总是尽力谏止。

唐制,男女十八岁成丁,开始服徭役和兵役。李世民即位的当年,听取封德彝的建议征兵从十六岁以上身体健壮的人中征集,但魏征坚决反对,他连举了一连串的例子说李世民说话不守信用。李世民听后不仅不恼反而奖赏金瓮一个送给魏征。

魏征针对李世民怕亡国的心理,时时用隋炀帝的失败教训来提醒李世民,使他从奢纵的道路上猛醒过来。

唐太宗主张:“国家纲纪,唯赏与罚”。李世民继位后,根据武德时期的法律,删繁就简,将刑罚变重为轻,重新整理成新律。到其子李治统治时代,又加以详尽的解释,这就是流传到今天的《唐律疏义》。

制定法律是一回事,执行法律又是另一回事,李世民深知他的亲族会钻法律的空子,于是对自己的亲族严加管制。贞观十七年,姐姐长广公主的儿子赵节参与了谋反,公主的后夫杨师道是宰相,暗中为赵节活动。李世民除将赵节按律处死,还将杨师道降为吏部尚书。

贞观初年,国家经过十年的动乱,破坏惨重,急需一个安定的局面,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缓和矛盾,恢复生产。但专制主义的严刑峻法是与这种形势不相容的,李世民懂得要把德治贯彻到法律的推行中,他常说:“人命至重,一死不能再生,用法务必要宽简,要谨慎。”他下命令:凡属死罪,都要经过中书、门下两省四品以上官员及尚书、九卿共同讨论,才能决定,这开创了后代所谓的“九卿议罪”的先例。他又主张,死刑在处决前,要经过五次呈报审议才能执行。有案件,据法应判刑,但情有可原处,也要详细上报,重新审理。李世民又深信人心是善良的,是可以改恶从善的。贞观六年十二月他下令:全国死刑犯一律暂时释放,回归家乡,从事春耕,约定来年秋天到长安报到,第二年九月,全部囚犯二百九十人都如期到达,李世民下令全部赦免。

由于李世民执行“赏不避仇敌,罪不庇亲戚”的原则,那些王公大臣皇亲国戚,都不得不收敛手脚,不敢过分压迫佃民。曾经在贞观六年皇帝的宴会上口骂国舅,拳打王爷的尉迟敬德,后来也关起大门,修饰楼台,弄些歌儿舞女,静享清福,不和外人来往达十六年之久,终于安然度过了他的晚年。

突厥是北方强大的游牧汗国。隋朝末年,全国陷入分裂状态,突厥利用这个机会,纵横捭阖,使北方的割据势力无不向它称臣。李渊也不例外,唐建国后,突厥可汗求取无厌,他的使节在长安飞扬跋扈。李世民即位后,可汗亲率大军十万,直抵长安外围,京师戒严,李世民被迫在渭水便桥订立盟约,赠送大量财物,颉利可汗才返回塞外。

便桥结盟后,李世民卧薪尝胆,立志消灭北方入侵的威胁。贞观四年,颉利可汗被唐军俘虏,突厥宣布灭亡。

这时投降唐朝的突厥人十万,唐王如何处置?最后唐太宗采纳中书令温彦博的意见:

一、把大部分突厥降民安置在今西北部和内蒙古南部地带,其余部分散居在今北京直到宁夏一线的草原地区,任突厥首领来做都督,他们仍过着游牧生活。

二、大量提拔突厥贵族到唐朝做官。一方面来淡漠他们的亡国之痛,反抗情绪,一方面可以做为人质扣在长安。

三、医治战争创伤。突厥灭亡后,一些战士尸骨未寒,李世民派人到边境以酒肉致祭,一一掩埋,和家人悲歌哭泣,又用国库钱帛赎回被抢去的汉族人口,使他们回归故里。

四、优待颉利可汗。颉利到长安后,李世民把他们安置在太仆寺,厚加款待,但颉利仍郁郁不乐,和家人悲歌哭泣,以后改任几次,但颉利终不愿前往,于贞观八年死于长安,太宗下旨按突厥风俗厚葬。后又筑大坟墓作为纪念。

突厥灭亡之后,北方各族君长都到长安来,称李世民是“天可汗”,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公平。

李世民对突厥的妥善处理,大大加强了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李世民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一、对归附或被征服的民族和地区设置羁縻州府。府州的督都、刺史、县令都由兄弟民族自己的首领担任,并可世袭。定期向朝廷纳贡,但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组织结构,不腐故土。

二、大力推行和亲政策。唐朝以前,由于诸王朝虚弱往往被迫嫁女,但李世民却不是这样。他深知“北狄风俗,政治是由后妃操纵。公主出嫁,生了儿子,就是我的外孙。

外孙做可汗,可保证我三十年边疆无事”,他曾将妹妹衡阳公主嫁于原突厥可汗处罗之子阿史那杜尔,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曹松赞干布。

三、开驿站,通市场、接纳客使、兼收并蓄。

649年,李世民去世,留居长安的各族使者和官员放声大哭。松赞干布来信说“先皇晏驾天子新立,臣子有不忠者,我帅兵赴难”。

将“中华”与“夷狄”等同看待,爱之如一是大唐帝国富强的原因之一。

贞观十九年,李世民出师高丽回来,身上长了一个疮。第二年又去灵武接受北方的降民,疲顿劳累,又受了些风寒。公元647年又得了风病,病情加重。公元649年听说印度僧人会配长生不老药,他信以为真,服药后,拉痢不止。五月,这个大唐帝国的皇帝,各族人民的“天可汗”与世长辞了,终年五十三岁。

原创文章,作者:妙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30275.html

(0)
上一篇 2022年12月5日 20:48
下一篇 2022年12月5日 20:5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