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耳老家是云南昆明。
为生活而歌,永远保持一份向往
聂耳,原名聂守信,后改名为聂耳。
1912年,他出生在云南昆明。
聂家是中医之家,家中经营着一家药铺,虽不是富贵人家,却也能衣食无忧。
聂耳四岁时,他父亲因病故去,药铺生意惨淡,聂家立即陷入了困境。
幸亏他母亲通过了医生鉴定的考试,获得了为人治病的资格,这才勉强支撑起这个家。
年幼的聂耳生性活泼,而且学习非常刻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聂母本想让他学习中医知识,以后好继承家中的药铺,可聂耳对中医没有丝毫兴致,反而对音乐饶有兴趣。
他向家人及邻居学习二胡、三弦、月琴等民族乐器,而且对滇戏、花灯等当地民间音乐,也是如痴如醉。
虽然家中清贫,可母亲从来没有剥夺他学音乐的自由,只要聂耳喜欢,他母亲便会全力支持。
随着年纪的增长,聂耳开始接触了大量进步思想,他的心中有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开始靠近革命。
几年之后,16岁的聂耳,秘密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一方面,他继续学习音乐,提升自己的音乐造诣;另一方面,他开始学习马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加入地下党组织的“济难会”,多次接济被关押的革命同志。
而在此期间,他与云南师范学院的袁春晖,相识相恋。
聂耳对音乐的热情,和对革命理想的执念,都让袁春晖钦慕敬佩。
也许故事一直继续下去,二人也会有一个不错的结局,可爱情总要有遗憾,才会显得刻骨铭心。
昆明发生大爆炸后,聂耳参与了多次针对反动派的斗争,因而引起敌人的注意。
无奈之下,聂耳只能远走他乡。
虽然聂耳失去了家人与爱人,但他并不后悔自己所做的一切,他将感情深埋心底,将爱恋寄托在对艺术的追求,和对祖国崛起的希望之上。
他的赤子之心,他的中华之魂,他的奋进之曲,一步步使得这个世界,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为理想而歌,用音乐来唤醒大众
初到上海的聂耳,身上拮据,只能在云丰申庄,从事杂役性的工作。
可是他依旧没有放弃自己的音乐,没有乐器,就省吃俭用攒钱,直到一年之后,才买了一把廉价的小提琴。
云丰申庄倒闭后,聂耳又开始另谋生计。
一个机会,他看到了“明月歌剧社”招人,本抱着试一试的态度前去应聘,可却被主考人黎锦晖慧眼识珠,破格录取为乐队的练习生。
在歌剧社的日子里,聂耳努力学习着小提琴与音乐方面的技艺,他的天赋逐渐被众人所认可。
一次歌剧社的联欢上,聂耳不但表演了演奏,还模仿各种人的说话。
人们发现,只要是能从耳朵进去的,他都能用嘴巴表演出来。
不仅如此,他的两只耳朵还能一前一后动起来,这个能力,逗得大伙儿大笑起来。
黎锦晖看他耳朵这么厉害,便打趣他有四个耳朵,不如就叫“聂耳”(“聂”的繁体字是“聶”)。
若是普通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定会感觉很舒适,不但得到了老板赏识,还能学到很多东西。
可是聂耳并不是为了自身利益,他一直心系中华民族的存亡。
他本就是共青团员,到上海之后,他又常常以“革命新青年”自诩,他觉得自己应该做“革命的音乐”、“人民大众的音乐”,而不应该沉溺在个“歌舞升平”的世界。
然而,面对亦师亦友的黎锦晖,他却不知如何去说,一面是与自己理想冲突的“恩情”,一面是希望上进却不知所措的“内心”,自我的矛盾与无奈,让他痛苦难耐。
正在这迷惘之际,聂耳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人,田汉。
两人一见如故,聂耳决定将自己的顾虑说给他听。
田汉听完后告诉他,人要遵从自己的理想,既然做“属于人民的音乐”,就应该拿音乐作为武器,去唤醒大众。
在田汉的启发下,聂耳更加坚定音乐有改变社会,点燃革命的魅力。
当时,东北已被日本人占领,可在这国仇家恨下,社会上依旧流行着各种情爱之类的音乐。
聂耳对这种“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环境,痛恨到了极点,于是以“黑天使”为笔名,在报纸上撰文批评这种风气。
犀利的笔锋与对音乐的独特见解,让上海乐坛大为震惊。
随后,聂耳决定退出明月社,前往北平,去寻求自己的理想。
他希望此次北平之行,可以在艺术上有所提高,在思想上得以进步。
他希望自己可以更靠近真理,可以自己奏出拯救这个世界的音乐。
也许,在他人看来,这只是一个青年的对未来的幻想。
可中国正是因为有了无数如聂耳一般,充满理想的人前仆后继,国家才得以崛起,得以腾飞。
大厦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不辞,力挽狂澜。
为祖国而歌,热血下最后的怒吼
踏入北平的那一刻,聂耳充满了激动。
此时北平的文学、艺术圈,经过了“文学革命”的洗礼,到处都是艺术的醇正和恬静。
这正符合聂耳的追求,虽然当时的他已囊空如洗,可他依然愿意留在这个文艺气氛浓厚的城市。
而这时,田汉也向“北平左翼戏剧家联盟”寄来了介绍信,希望可以吸纳聂耳。
如此一来,聂耳既可以有一安身之地,也可以让他在文学方面有所精进。
在北平这段时间里,聂耳不仅写一切进步文章,还多次参加革命文艺演出,甚至筹建起了“北平左翼音乐家联盟”。
虽然之后因为种种原因,聂耳在北平,只呆了短短三个月。
但这段时间的磨炼,却让聂耳迎来了一个艺术创作的高峰。
日后人们耳熟能详的《开矿歌》《卖报歌》《毕业歌》《金蛇狂舞》,都是在聂耳离开北平之后所作。
而这些音乐,每一首都有了唤醒国人的力量。
而更为欣喜的是,聂耳在思想上更加成熟了。在离开北平之后,由赵铭彝、田汉做介绍人,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艺术与思想上的进步,让他离自己追求的真理,又近了一步。
1935年,田汉写出剧本《风云儿女》。
田汉写完初稿就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剧本交到了编剧夏衍手里。
当时,聂耳听说《风云儿女》有首主题歌要谱曲时,便主动向夏衍要求把任务交给他。
因为时间紧促,聂耳的脑海里,只有对国家压抑的痛苦和对侵略者愤怒的呐喊。
他的感情与人民抗日救亡的感情融为一体,灵感瞬间从脑海里涌现出来,创作一气呵成。
在电影上映前,聂耳完成了《进行曲》的创作。
东北抗日义勇军总司令朱庆澜将军,将《进行曲》前加上了“义勇军”三个字,正式确定了,歌名为《义勇军进行曲》。
这首歌虽然只有一个八度多一个音,只有一百零四个音符,可是它每一个音符中,都蕴含着无数的力量。
这是聂耳生命中迸发的力量,也是四万万五千万同胞,悲愤与不甘的决心。
然而,悲哀的是,歌曲问世两个月后,聂耳在日本不幸溺亡。
虽然聂耳这一生,时过匆匆,但他的名字,将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世代相传。
理想不死,热血不灭;往事如烟,歌者永恒。
为生命而歌,音乐在记忆中永恒
新中国成立后,《义勇军进行曲》从694首歌词和632首曲谱中胜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这首代表着无数国人意志的歌曲,终于唱响了整个神州大地。
聂耳,也在这一刻,名垂青史。
其实,他并不是为了千古留名,才选择谱写这首歌曲的。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只是想在这生死攸关之际,以笔为枪,以乐为炮,与民族共存亡。
而正是这份信念,才让这首歌融入了每个人的心中,血液中,带给了所有人最强大的力量!
战场上的残酷无情,再也动摇不了战士们决胜的信心,他们每一步都在前进,绝不退缩;
生活中的黑暗压抑,丝毫影响不了人民对明天的希望,每个人都开始站起来,挺直脊梁。
也许,在世人眼中,聂耳是伟大的人民艺术家,是影响中国音乐进程的人。
可实际上,对于他来说,自己只是个热爱音乐,热爱国家的普通青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只想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国家的改变尽一点绵薄之力。
可惜的是,他只看到了中国的绝望,却没有看到中国的觉醒;只听到了中国人民悲愤的哭声,却没有听到中国人民胜利的呐喊。
国家仍在,山河却破;民族崛起,故人不在。
我们怀念聂耳,也怀念为中华崛起而牺牲的无数英雄。
每当《义勇军进行曲》响起的那一刻,所有人依旧内心澎湃,热泪盈眶。
因为,此时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国家的守护者,都是国歌的守护人。
原创文章,作者:妙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30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