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十八皇帝之序
从中国历史大事年表看,宋朝好像中国的大一统王朝,历史的口诀也是“宋元明清”,也许是史学家对正统的认知,汉人建立的王朝,属于共同认知的正统,那怕南宋王朝偏安一隅也是这样认知的,其实在宋朝就像五代十国差不多,从北到南有许多王朝共存的,甚至在南宋时期金国在中原占领国土面积比宋朝要多大了,由于儿皇帝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割让北方游牧民族,宋太祖没有无力收回,也给宋朝的灭亡埋下伏笔,燕云十六州的失去,没有太行山和长城的屏障保护,使中原地区失去了保护屏障,所以游牧民族部落南下骚扰成了常事,是北方地区边境常遭到骚扰,当时实际宋朝被我们认为为正统,其实是辽国,西夏,金,元,共同并存的王朝。中国大一统的王朝的建立往往是北方地区开始席卷全国,无论从那个方面认为,虽然当时王朝并存,历朝历代还是史学家都以宋为主,宋朝经历前后两宋前后十八个皇帝(不算十八代),开国皇帝弟兄两,太祖和太宗,亡国皇帝弟兄三,恭帝,端宗,末帝。从皇位继承看,开国是赵匡胤,其次是赵光义这一支传到南宋高宗赵构,赵构又传回赵匡胤一支宋孝宗赵大昚,一直到南宋亡国的末帝。
宋,前后十八帝,北宋,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哲宗,宋徽宗,宋钦宗(北宋亡),南宋,宋高宗,宋孝宗,宋光宗,宋宁宗,宋理宗,宋度宗,宋恭帝,宋端宗,宋末帝。
宋太祖无疑是宋朝最有声望的皇帝,五代十国乱世中突颖而出的优秀人物,宋仁宗是古来少有的仁慈守成君主,宋徽宗是当了皇帝搭错车的皇帝,宋度宗是精力最旺盛也是因此而丧命的皇帝,一晚临幸三十五个妃子,后宫有登记制度,总之,宋朝是当时世界最繁荣的国度,商业很发达,也是最屈辱的时代,打了胜仗也要“檀渊之盟”,由于开国皇帝知道天下的来历,所以成了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杯酒释兵权开启了宋朝积弱,北宋无将,南宋无相,是对两宋人才政策的写照。当然宋朝不乏名相名将,但是绝大部分不能施展才华,这是对宋朝政策政令的解读。
宋十八帝之宋太祖
宋太祖赵匡胤,生于五代十国末年,算官宦家庭,其父赵弘殷是后唐体制内的人。一说赵匡胤他和赵光义是双胞胎,一说他比赵光义大十二岁。这对我们后世解读历史并不重要。21.岁的赵匡胤在乱世中离家南下出走,穷困潦倒,受尽欺负,艰辛的流离生活磨练了赵匡胤坚强的性格,到了襄阳,经寺院方丈的指点,骑着方丈送给他的驴北上,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后来郭威发动兵变,成了周太祖。也认识了胸怀大志的柴荣,柴荣是郭威的内侄,郭威的孩子在一次事变中被人所杀,所以柴荣成了郭威继承人。后来郭威病故,柴荣继位,后来柴荣带领赵匡胤抗击北汉,赵匡胤表现出了较高的军事素养,加之赵匡胤和柴荣义结金兰,赵匡胤凭着军工水涨船高,在整顿军队过程中赵匡胤被柴荣委以重任。在此过程中赵匡胤在军队中培养出石守信,杨光义,刘轻义,潘美,罗延怀等等众多亲信,安插在部队重要位置,收罗了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青,李处耘等等。
柴荣是为周世宗,很有作为,在中国历史上算没有污点的皇帝,或者鲜有污点的皇帝,制订了三个十年计划。一步一步推行,主要是统一北方,收回燕云十六州。而在此过程中,赵匡胤除去了手握大人权的张永德和李重进,通过手段让柴荣解除了这两个实权派的兵权。后来柴荣英年早逝,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实现从流浪汉到天子的华丽转身
赵匡胤兵不血刃,后周残余遗留问题妥善处理,作为一个流浪汉当皇帝和谐解决前朝事件,在中国历史宋太祖算是一大奇观,
于是定国号为“宋”,国都开封,改元“建隆”?
国家既立,还有后周不识时务之臣,一开始用封高官笼络,有的甚至到了谋反的程度,比如李筠,李重进,无奈之下宋太祖才开杀戒。
后周遗臣问题解决之后,还有跟自己多年来的兄弟问题,大家都功高盖世,开杀戒不是赵匡胤的本性,于是一日设一宴招待大家,席间赵匡胤说,我相信大家都是忠心耿耿,但是有一天你们的部下把黄袍穿在你们身上就由不得你们自己了,一下子在场的功臣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开始石守信等大臣纷纷辞职,告老还乡,赵匡胤都给他们一大笔银子让他们荣归故里,结局皆大欢喜。从此开始宋朝削夺兵权,导致武事不振,国家积弱的主要原因。
宋太祖帝位巩固,便开始统一全国,五代以来,藩镇林立,南北分裂,宋太祖和赵普商议,改变周世宗柴荣先北后南先强后弱的策略,于是先平南方,然后挥师北上。
平南的故事我们就不在怎么赘述,周保权,孟昶,王昭远的很轻松拿下。
南面有个南唐国,已经被宋朝打的不敢称皇帝,成了“南唐国主”,南唐国主李煜是有名的词人,还有漂亮的周后,还有大将林肇仁,林肇仁是南唐国的栋梁,林肇仁不除,南唐国就是麻烦,后来赵普设反间计除了林肇仁,然后俘虏李煜夫妻二人到东京,小周后的故事以后在太宗那里再说。灭了南唐国,赵匡胤挥师北上,利用北汉内部矛盾突出,发起进攻,但是北汉得到辽国的支援,只好撤军,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开宝九年十月,太祖忽然病故,留下了北汉和辽国未能统一两大遗憾。继任者是自己的亲弟弟赵光义。
宋太祖的死一说病死,一说是赵光义斧头砍死,有“烛光斧影”的传说,不论那种说法,都无从可考。
原创文章,作者:妙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3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