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回忆是词的主旋律。白居易回忆旧日的美好,用《忆江南》这个词调写了三首词,构成了一个整体,是唐人词中书写回忆题材的最佳代表。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第一首《忆江南》是这样写的: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早期的词许多都是即事名篇,白居易用这个词牌“忆江南”,也是呼应着这阕词的内容,它叙述自己对江南的追忆。

作者开篇说“江南好,风景旧曾谙”,他赞颂江南正因为它风景美好,所以忘不了,时常都惦念着它。作者认识江南风景之“好”,不是从书本或别人口中得知,而是个人的亲身经历,因此对那些熟悉的景物留下深刻的印象。

白居易所熟悉的江南美景,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画面呢?他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作者特别提到“日出”和“春来”的景色,无非是要彰显江南是充满希望、充满生机,令人赏心悦目的地方。他集中焦点于江面上,在水光潋滟中,江南的景色更添一分妩媚而亮丽的美好。在色彩的选择上,用红与绿相衬,冷暖、明暗对比呈现,给人的视觉感受是多层次的。而且不只是这样,江边的红花在旭日映照下,那红艳的色泽比火光更耀眼,带给人一种好像生命在燃烧,充满着热情的感受。而江水则是春日下的江水。春天为大自然添上亮丽的彩衣,树丛一片的绿,盎然的绿意映照在江面上,浮现出靛蓝的色泽。在同一个画面上,红绿两色互相映衬,对比强烈,使得红的更红、绿的更绿,意象十分鲜明而突出。讲到这儿,好像置身在其中,看着并感受着这活泼生动的美景,实在令人陶醉。“能不忆江南?”江南如此的美,怎不令人追忆呢?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第一首回忆江南的美景,画面充满明亮而愉悦的色泽,整体给人一种暖暖、柔柔的春日温馨的感觉。接着第二首,写自己最难忘的地方——杭州。空间上由广阔的江南聚焦到杭州一个地方,时间上则集中在桂子飘香的八月。词这样写的: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相对于前面一首写春日的美好,这一首则叙述秋夜的活动,写一种曾经有过的悠闲的心境,体会过的清远、壮阔的景象。传说每年中秋后,常有月中桂子落于杭州天竺寺,白居易在他的诗中亦常提到这件事。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徘徊月下,流连在山中寺庙的桂树林中,不时举头望月,不时低首看着地面,看看是否真的有桂子从月中落下,散在桂花影里。悠然向往神话中的世界,是年轻岁月里的一种浪漫情怀,不在实际去得到桂子,而是在游赏中自得其乐。这种动作本身充满着诗意,是一种对美的追寻。山寺寻桂子不一定能寻见,而到江边看潮头,则是实实在在地看见了。郡亭,指杭州郡衙内之虚白亭,亦称虚白堂,位于凤凰山后。白居易有《郡亭》诗:“况有虚白亭,坐见海门山。”海门,在仁和东北六十五里,位于两山之间,浙江潮流到这里,受到地形的影响,翻涌为波涛,十分壮观。不像第一首那样,只是景色的形容,白居易写记忆中的这两种活动,山寺寻桂、郡亭看潮,都是以人观景的表现,不过两句亦有所不同。上一句以动观静,下一句以静观动。而在动静之间,桂子是从上往下落,寻而未见;潮水是从远到近来,看则得见;一在高处,一在低处,交错写来,变化中有着一种不变的、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心情。“何日更重游”,什么时候可以再游历一番呢?这里所指的当然不仅仅是留恋杭州这个地方,而是希望永远不要失去这种爱美的心。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第一首是江南美丽风景的形容,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第二首有寻与看的动作,写出了杭州秋夜游赏的心情。至于第三首,则追忆苏州往事,着意的是人情的美好: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所谓“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就是一面品尝美酒,一面观赏美女双双起舞。这里出现了味觉的意象。通常来说,各种感官中,味觉是最能召唤情绪记忆的。气味撩起原初的感觉,唤醒当时的记忆,让你情不自禁,无从设防。“春竹叶”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竹叶”,是酒的称呼,即竹叶青。加一个“春”字,是用以形容春日酿熟之美酒。“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描绘,以“醉”字形容芙蓉,是用更强烈的口吻形容吴地的美女就像醉酒的荷花一般美艳动人。这热闹的氛围,男女互动的快意,在酒醉中激发了更多的浓情蜜意。此情此景,离去之后多年来仍缭绕心头。“早晚复相逢”,心里多么期盼,迟早再回苏州,遇上这些乐事。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这三首词,空间上由泛写江南,到专写杭州跟苏州,地点有江水、山寺、郡亭和歌楼酒肆;时间上由春天写到秋天,最后又写到了春天,其中包括了白天与晚上的景色;景色有江边的红花与水中的绿影,月下寻桂与亭上看潮,有清幽淡雅的景致,也有男女歌酒的欢乐场景。而各种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的感官意象,更是交相迸发,构成十分立体的记忆图像。

三首词写对江南的追忆,一唱三叹,好像《诗经》的三段组合方式。三首词各有主题而词调相同,有着相同的句式与节奏,回环往复,彼此相互呼应,却又有着逐渐推展、扩散的机制,使得整体的记忆画面是动态而有层次的,形成一种有机的组合模式。它由不断回忆导引出的情意,由“能不忆江南”,到“何日更重游”,到“早晚复相逢”,从江南既然那么好,因此不得不想念开始,写到有没有一天可重游故地的想望,到最后发出更断然的口吻说迟早会与江南碰面的,这真实地写出了殷切期盼回归旧日美好的渴望心情。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白居易写这三首词,究竟出自怎样的心境呢?白居易年少的时候,中原多难,曾经逃避到江南,流寓苏杭,后来在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唐敬宗宝历元年(825)改任苏州刺史,所以他说“旧曾谙”,确实是他真正的体验。任苏州刺史的第二年秋天,他因为眼睛生病了,无法再处理地方政务,于是回到了洛阳。这个时候他已经五十五岁了,苏杭美丽的景色在他心中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到洛阳之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江南的诗篇。今人多以为《忆江南》三首词是白居易于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在洛阳时所作,当时他六十七岁。

年华老去,追忆前事,产生无限的伤感,那是人之常情。唐宋词中回忆往事的词,通常都写得沉痛悲伤。在词里越是将欢乐的景物、人事形容得十分美好,相对地就会引发更深切的感受,写出今日处境之凄凉、年华流逝的悲叹。然而,白居易这三首词在字面上却没有表现出过多负面的情绪。六十七岁的作者,回想从前在江南苏杭一带的生活,记忆里都是当地的景色之美和人情之美。虽然在词的结尾,作者说出了不能忘怀的心情,不知能否重游的疑问,期盼早日能重逢的想法,但他却没有借此而抒发今日之不堪、年老不中用的慨叹。我们要知道,在作品中写对过去某地、某事、某人的追忆,很多时候并不是针对真正实际的人事出发,表现为对某地、某事、某人的眷恋,而是借某个地方、某件事情、某个人的消失或离去,反映过去曾经有过的风光岁月、美好年华和梦想。白居易当然也会在今昔对照中感到有些事物已然消逝,引起淡淡哀伤的情绪,不过他的词不在感叹今日的不好,反而在回忆中重新肯定旧日生活的美好,因此在回忆书写中树立了一种典范,赋予怀旧主题正面的意义。

忆江南古诗(原文及赏析)

我们读白居易的三首《忆江南》,看到他如何努力地去发掘记忆中美好的往事,写来具体、真切、自然而感人,令人读着也感受到它的美丽与温馨。因为觉得美好,所以值得回顾。而在回忆旧日美好的过程中,生命自然也显发出光彩与意义。这是白居易词带给我们的启发。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42520.html

(0)
上一篇 2023年3月16日 17:49
下一篇 2023年3月16日 17:5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