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取决于一个人的道德好坏,一个国家的形象好坏取决于整个国家公民的道德高低。和有道德的人在一起,会感觉到安全,而道德在每一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道德的定义,我们是否已经做到了!
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压榨而其香愈烈,盖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也。—— 培根
美德是一种违背意志的行为,这也许可以作为美德的定义之一 – – – -欧洲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狄德罗
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 德谟克利特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养成他们有耐劳作的体力,纯洁高尚的道德,广博自由能容纳新潮流的精神,也就是能在世界新潮流中游泳,不被淹没的力量。 —— 鲁迅
无论你出身高贵或者低贱,都无关宏旨。但你必须有做人之道 – – – – 歌德
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 卢梭
真正的美德就象河流一样,越深越无声 – – -哈利法克斯
道德是真理之花。 – – – -雨果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它的肖像的镜子- – – – 歌德
尊敬别人就是尊敬自己 – – – -高尔斯华绥
我们有力的道德就是通过奋斗取得物质上的成功;这种道德既适用于国家,也适用于个人。—— 罗素
在一个人民的国家中还要有一种推动的枢纽,这就是美德。 —— 孟德斯鸠
有德行的人之所以有德行,只不过受到的诱惑不足而已;这不是因为他们生活单调刻板,就是因为他们专心一意奔向一个目标而无暇旁顾。—— 邓肯
人在智慧上应当是明朗的,道德上应该是清白的,身体上应该是清洁的。—— 契诃夫
我愿证明,凡是行为善良与高尚的人,定能因之而担当患难。 —— 贝多芬
永不向权势低头,但要摘帽为礼 – – – -Jim Fiebig,NANA
有一种内在的礼貌,它是同爱联系在一起的。它会在行为的外表上产生出最令人愉快的礼貌。 – – – 歌德
礼貌比法律更强有力 – – – – 卡莱尔
礼貌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 – – – -梅里美
达到完美,不在已无可增添,而在已无可裁减- – -佚名
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 但丁
善良的人总是把自己说得卑劣 – – – – 霍桑
即使品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 – – – 席勒
当你往前走的时候,要一路撒下花朵,因为同样的道路你决不会再走第回 – – -欧文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一个人最伤心的事情无过于良心的死灭。 —— 郭沫若
土扶可城墙,积德为厚地。 —— 李白
脸红是美德的颜色 – – -泰云纳
做人要有人格,做官要有官德,做事要靠本事 – – – – 郑培民
怯懦是免于诱惑的最可靠保障 – – – -马克·吐温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扭怩羞怯;第二种是行动不检点和轻漫。要避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 – – – 约翰·洛
人们的举止应当象他们的衣服,不可太紧或过于讲究,应当宽舒一点,以便于工作和运动 – – – – 培根
礼貌无须花费一文而赢得一切 – – – – 蒙田
礼貌对于人性,犹如热力之对于蜡 – – – – Arthur Schopenhauer
由于滥用,美德本身也会变成恶德 – – – – 英国
失去美德就是失去一切 – – – -欧洲
即使美德穿着褴褛的衣裳,也应该受到尊敬 – – – -德国
美德的本身就是它的报酬 – – – 达拉顿
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 – – -雪莱
美德是一种战争状态,我们生活于其中,就要常常与自己作斗争 – – – -卢梭
最高的圣德便是为旁人着想 – – – -雨果
德行是人人都赞美的,因为好人和恶人都可以从中打到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 – – 狄德罗
爱为美德的种子 – – – -但丁
美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愈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入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人格中存在的美 – – -雪莱
不作恶是走向美德的第一步 – – – – 英国
声望再高人的也无法完全实现自己的生活准则;德行再好的人也必须努力避免罪恶 – – – -门肯
罪恶虽可遮蔽美德,但美德仍会显出它的光辉来 – – – – 英国
有几样恶习便足以使许多美德黯然失色 – – – 欧洲
美德本身也需要限制- – – – 孟德斯鸠
有多少美德和缺点是微不足道的 – – -沃维纳格
行善即有德 – – – -英国
美德既受人赞扬也遭人憎恨,人们纷纷逃离它,因为它总是那样冰冷,而在这个世界上你终究得保持一点儿暖意 – – – – 狄得罗
极端的恶德和极端的美德就像绝对的恶一样肯定要弄死 – – – -英国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48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