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端午节这天,诗人吃了两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枝。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到了晚上,他身心愉快地喝起酒来。
那榴花繁多的山村风光,那江南端午的风俗习惯,那字里行间的闲适惬意,仿佛浮现在我们眼前。
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即事
宋·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正值端午佳节,诗人却因朋友都不在身边而愈发感到孤独。诗人满怀炽热的报国之心,却遭人诬陷;本想以死明志,但为了使南宋王朝东山再起,他最终选择了和屈原不一样的道路,表现出诗人忠于朝廷、秉持忠义的执着精神。
同州端午
唐·殷尧藩
鹤发垂肩尺许长,离家三十五端阳。
儿童见说深惊讶,却问何方是故乡。
白发垂到了肩膀一尺之长,已经在异乡过了三十五个端阳了。
小孩子见了很高兴又很惊讶,却问哪个方向是故乡?
表达了作者长期离乡背井,而今返里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和端午
宋·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诗人从端午龙舟竞渡说起,龙舟竞赛是为了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是忠烈之魂一去不返。国破身死后现在还有什么呢?只留下千古绝唱之离骚在人世间了!
端午日赐衣
唐·杜甫
宫衣亦有名,端午被恩荣。
细葛含风软,香罗叠雪轻。
自天题处湿,当暑著来清。
意内称长短,终身荷圣情。
杜甫的这首诗描述了端午节时皇帝赐给大臣衣物的情景,体现了古代社会的礼仪文化。
端午佳节,皇上赐予名贵的宫衣,恩宠有加。香罗衣是细葛纺成,柔软得风一吹就飘起,洁白的颜色宛如新雪。
来自皇天,雨露滋润,正当酷暑,穿上它清凉无比。宫衣的长短均合心意,终身一世承载皇上的盛情。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的起源由来已久,自古传说这是为了纪念楚大夫屈原。可笑的是,那楚江之水浩浩荡荡,却不能冲走屈原的冤屈。
浣溪沙·端午
宋·苏轼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佳人相见一千年。
端午节这天,人们微微出汗,身着薄衫,等待着浴兰的仪式。参与者人山人海,梳洗后剩下的香粉胭脂随水流入河中,布满河面。
人们将那五彩花线轻轻地缠在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斜挂在发髻上。只祈愿能与相爱的人天长地久,白头偕老。
己酉端午
元·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诗人在端午节遇到风雨,天气昏暗,使得汨罗江上没有人祭奠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者,屈原忠心为国却屡遭贬谪,怀才不遇,千年后的风雨还耽误了人们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整个汨罗江上没有一处可以凭吊屈原英魂的地方。
诗人心中不由得伤感起来,然而开放的榴花似乎在嘲笑诗人自寻烦恼。陶渊明即使不喝酒,也是独醒的那个人。而今日,即使没有凭吊之所,也无法阻挡诗人对屈原的思念。
端午独酌
宋·杨万里
招得榴花共一觞,艾人笑杀老夫狂。
子兰赤口禳何益,正则红船看不妨。
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
一生幸免春端帖,可遣渔歌谱大章。
招来榴花与自己一起饮酒,门口的艾人都此哂笑不已。奸人的毁谤想躲也没用,纪念屈原的龙舟看看也无妨。
粽子一过端午便没了味,菖蒲也只有端午才这么喷香。庆幸一生都不用写春帖,可以使渔歌谱写出盛世乐章。
这是一首凭吊古人,嘲讽世态的诗。首联用拟人手法写与榴花共饮、艾人哂笑,透露了诗人无法排遣的寂寞和苦闷;颔联对世态嬉笑怒骂,尽情揶揄;颈联托物寓意,借粽子菖蒲端午过后就无味不香,嘲讽当世纪念屈原沦为外在形式。尾联是直接嘲讽世态,更表明诗人难得清闲、且醉且歌的愉悦、洒脱的心态。
原创文章,作者:大海,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6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