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作为我们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份夺目的瑰宝,以文字优雅简洁,韵律朗朗上口的特点流传千年,从诗三百到唐诗宋词,多少经典名篇值得我们去诵读!又是多么适合用来帮我们拉开阅读的大幕。今天我就应景分享一些与读书有关的诗句,小小阐述作者自己的理解,望各位看官多多指教!
①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这句诗让我联想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空中楼阁终究会坍塌,鸟儿想要飞上蔚蓝的天空,必先学会如何展翅;人们若想有所成就,必须先令自身有所积累,而读书,正是学习前人经验,丰富自己知识储备的最简单的途径!
②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两句诗选自朱熹的《观书有感》,读者都知道,朱熹是位大哲学家,因此他的作品多含有一定哲理。这两句诗乍看写得都是风景,但细细深思则自有一番味道。渠中之水如何才能清澈至此?只因有源源不断的新水、活水涌进来,不断冲刷着那些已经腐败沉淀的事物。而一艘耗费人力难以拉动的巨舰如何才能轻似羽毛自在航行?只要把它推进深水里,让它浮起来,自然可以自在航行。
一句重学习新知,一句重知识积累。两者相辅相成,道理鲜明:我们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刷新认知,去伪存真;而丰富的积累,才能让我们在实践时显得轻松写意,自在逍遥。
④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⑤ 有书堆数仞,不如读盈寸。
相信很多朋友会认为,书读得越多越好,拿起一本书翻阅一遍就是积累了一本的阅读量。但这种宽泛的阅读是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的。经典名著,往往都是值得我们反复读,反复看。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又有一个词叫常读常新,当一本经典被我们反复地翻阅,就会在每次阅读的过程中发现新的细节;当一本书在我们人生的不同阶段去阅读,就会发现我们的感悟是完全不同的。书读的次数越多,往往越有味道。
⑥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生写不出作文,写手搞不出文案,方案总结语言干巴巴……原因是什么?缺乏知识的积累,缺乏语言素材的积累,如何解决?阅读吧!打开书本,如饥似渴地阅读!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投入的时间长,需要更多的毅力坚持。然而当你真正坚持下来了,你会发现写文章是信手拈来,是如此容易!
⑦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这句话的通俗说法应该是“没吃过猪肉但见过猪跑”~开个玩笑。正所谓量变产生质变,积累的东西多了,它自身早晚会产生一个转化,若我们真的能把唐朝多如繁星的优秀诗篇都诵读下来,其中蕴含的平仄规律、韵脚变化、文法修辞等等自然会形成特殊的预感,如此我们自然也能出口成章,这就是所谓的熟读成诵。
⑧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认为,读书重要,实践同样重要。我们学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都知道“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这句话。我们通过阅读获得前人的知识、经验,但是如何使用却还是要靠自己亲自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经验的认知和巩固,发现自身不足,再去阅读积累,学习,再回到实践当中改进不足之处……把读书和实践相结合,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⑨ 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
让宝贵的时间荒废,还是让阅读流淌进时间奔流的长河,相信大家都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一类劝学的诗我读过不少,但这一句却给我更深刻的感受。有一首打油诗流传广泛,说春天不是读书天,然而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象征着复苏和希望,这个时候不读书,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⑩ 苗以泉水灌,心以理义养。
这句诗的道理简单直白,我们的内心和灵魂正如同扎根的苗木,如何才能茁壮生长?需要用知识的泉水来灌溉,需要我们用道德仁义来精心呵护,阅读的过程,正好像是在田野里耕耘,只有认真辛勤劳作,才能获得丰收。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是不是经常读书,从他所展现的气质上就能够看出来。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放下浮躁,拿起书本,去温养我们的灵魂,去发现新的世界!
原创文章,作者:妙手,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tqzw.net.cn/zuowensucai/9332.html